论文:《中国共产党引领法治建设百年辉煌》(上篇)
(宋才发)
凤凰新闻社讯
完备的制度体系是中国稳健发展的定海神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稳健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稳健发展的根本,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中国稳健发展的保障,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是执政党的历史使命。健全的法制体系是中国稳健发展的根本保障:制度之治是国家治理法治化的本质规定,宪法是国家治理法治化的根本大法,《民法典》是实现法治化的法律重器,党内法规是助推法治化的逻辑起点。有效的治理体系是中国稳健发展的关键举措:新型政党制度是有效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石,完备法治体系是保障有效治理的内在依据,新型国际关系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外在条件,严密监督体系是实现制度效力的根本保证。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广西优秀期刊《学术论坛》杂志,2021年第2期开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栏,首篇发表宋才发教授《中国共产党引领法治建设百年辉煌》论文。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中国共产党引领法治建设百年辉煌(上篇)
宋才发
浩瀚的二十四史中记载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史和王朝更迭史,封建王朝始终没有跳出“由盛到衰”的历史周期率。1945年7月,毛泽东在与黄炎培先生对谈历史周期率时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接力探索,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战胜和击败中国共产党,但是“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必须警钟长鸣。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探索出一条长期执政条件下解决自身问题、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构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权力监督制度和执纪执法体系,这条道路、这套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巩固发展。现实的世界并不太平也不安宁,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性的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应对各种人世遭逢的风险,努力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全面领导作用不是抽象政治原则,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落实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推进改天换地的社会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功秘诀。
一、完备的制度体系是中国稳健发展的定海神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实践探索,既经受了人世遭逢的艰难险阻,也积累了丰富厚重的治国理政经验。2020年11月,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法治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以及大量法律法令,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了‘五四宪法’和国家机构组织法、选举法、婚姻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制框架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制度优势是当下中国最大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个克敌制胜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浴血奋战中成功探索和总结出来的。人们在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显著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它是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也因此它才在中国老百姓中深受欢迎,是靠得住、行得通、能管用、有效率的好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雄伟事业,构建完善的国家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这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干过的伟大创举,根本不可能有成功的模式和现成的经验可供效仿。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创造性地提出和使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的结晶。自党的十八大肇始,“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世界奇迹,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和定型,形成了兼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现代治理新思想新理念,谱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华丽篇章。判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成熟和定型,其理论标准和政策依据就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大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作出了明确要求,即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大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建设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制度建设与党的思想建设结合起来,把国家制度同法律制度结合起来,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成为我国稳健发展的“定海神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定型的制度化特点。《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揭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当今世界愈演愈烈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只是意识形态孰优孰劣之间的竞争,也不只是经济发展的快与慢之间的竞争,而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国家制度之间的竞争。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稳健发展的基础
基本经济制度是一国依据社会性质、国情实际,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中生产资料属性作出明确规定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内在的规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上,人们普遍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前提下,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在经济领域进行了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和经济体制三个方面的重大改革,强调经济建设一定要重视价值规律。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破天荒的伟大创举。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鉴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党的十四大着重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独特而显著的优势。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即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制度”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内涵的重要深化和发展,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市场经济体系越是走向不断发展和完善,就越是离不开法治保障,越是要加强法治建设的强基固本工作,因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经济社会稳健发展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要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以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实施重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极为重要的一块基石,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是其关键环节,一定要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侵权赔偿制度。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工农业以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全面改革,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新领域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稳健发展。与此相适应,还要顺势推进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形成优势互补、主体功能明显、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种复杂多变、险象环生的国际环境下,我国需要进一步以深化全面改革的方式,促进新发展活力,挖掘和扩大内需潜力,从根本上破除要素流动和市场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要素配置结构优化、配置效率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稳健发展的根本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它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国家和中央政府权力的来源途径和运行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支撑。党从它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致力于建立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夙愿而努力奋斗。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之后,党持续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以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因而以人民民主为标志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的政治制度,是保障我国经济稳健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根本。依据《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人民群众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始终不渝地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掌握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人民代表大会就是一个极好、极为重要的制度平台。立法权在整个国家权力体系中居于突出地位,我国通过法律公正和程序公正,确保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立法活动,确保每一项立法有利于保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协商制度,坚持社会治理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统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能够有效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充分彰显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强大优势,是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在政治制度上的一个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基于共同的政治理想,已经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合作关系。中国共产党还把民主协商制度融入社会治理体系之中,把日趋多样性的社会利益诉求纳入社会治理范畴,有效地推动了社会治理主体多方互动,实现了单纯的政府管理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既有效地维护了社会正常秩序,又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从而有效地推进了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和现代化。人民政协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始终坚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构建新时代制度化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推动政协自身工作逐渐向基层延伸,从源头上遏制、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全面阐释了在新时代加强民主协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渠道程序以及如何推进的路径等。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认为自己的执政地位是与生俱来、一劳永逸的,深刻认识到自己面临长期执政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等风险因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始终注意自我纯洁和净化能力的提升,构建起了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民主协商、政治监督制度体系。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奋斗目标,促使党与各民主党派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四)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是中国稳健发展的保障
近代以来,国家内部分裂、外敌入侵,长期形成的“中国大一统格局”面临解体性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政治制度遭遇了西方国家前所未有的、毁灭性的冲击。如何力挽狂澜、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维系“中国大一统格局”的历史任务,最终落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唯有共产党才能真正成为重新完成国家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中国越发展、越强大,面临的外部风险就会越多,遇到的阻力也会越大。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无比坚强领导力的、全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风雨来袭时站稳脚跟、永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压舱石。唯有共产党才能够救中国、领导中国、发展中国。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国有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不是任何人恩赐的,也不是共产党人自封的,而是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选择、中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必然结果。党的全面领导之所以构成了中国近代主权国家的政治领导核心,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核心,同时也是中国主权国家运行的制度核心,就因为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和社会稳健发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共产党是作为政治制度存在的,它既是制度化、法治化的执政党,也是政党的国家制度化和法治化。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的政治优势。党的全面领导不是一句空话和无关紧要的套话,它不仅包括对国家内政外交的全方位领导,而且包括对国家政治生活方方面面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哪个领域、哪个方面、哪个环节缺失了弱化了,都会削弱党的力量,损害党和国家事业。”因而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推进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入法入规,把党的正确主张按照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从法律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面有效实施;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实现国家机关各单位、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序协同;就是要切实做到党和国家政令畅通、运行有序、执行高效、充满生机活力。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抓住了党的全面领导这个“牛鼻子”,无异于抓住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五)构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开启了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着手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国家制度体系,描绘和勾画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上面,这在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是提出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矢志不移的正确方向;表明中国共产党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的态度和决心;表明中国共产党为全面改革开放聚焦发力、固本强基的坚定立场。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领悟。二是勾画了协同推进全面改革开放的新蓝图。中国共产党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六个方面,全方位地进行了整体性的部署,展示了全面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各条战线需要围绕这六大改革勠力同心、协同推进。三是实现了改革开放理论的新突破。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实践是理论之源,理论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科学命题,再次实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新突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则更加明确地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个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的认识新高度,折射出中国共产党让市场经济规律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境界。四是建立了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全新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用以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深化改革的合力,推动和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目标任务的实现。2018年3月又依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目标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以利于从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上协调推进。我国自1953年开始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十三个“五年发展计划”/“五年发展规划”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独特的治国理政经验。已经形成制度安排的“五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反映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凝聚了全党全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旺盛的生命力。(谨以此文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展示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法治建设的百年辉煌)[责任编辑:伍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