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社

文章标题: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先导——宋才发

添加时间:2020-04-14 09:29:13

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先导


宋才发

凤凰新闻社讯【宋才发/文】


1586826683.jpg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只有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出发,才能深刻地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才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首先遇到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要对社会性质、发展阶段做出确切的划定。在这个问题上能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从而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建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也正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果断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左”的错误方针,毅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政治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到1987年召开党的十三大,我们党就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在理论上的结晶,更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理论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是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4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有严重的失误。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只注重了生产关系的改变,没有或极少注意生产力的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总认为只要不断调整或改变生产关系,国家和人民就会富裕。这种人为地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实际后果,导致了“大跃进”、“人民公社”等严重失误。在分配问题上认为平均就是“公平”,越绝对平均就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进而提出了“穷过渡”、“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超越发展阶段、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状况的“左”的口号,致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针对社会主义的歧义理解和片面认识,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什么?就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正是由于我们党没有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纠正了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破除了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和做法,我们党才确定无疑地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现阶段的根本任务,并在党的十三大上明确提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改革开放才不断迈出坚实的新步伐。14年改革开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然而,却引发了中国社会全方位的震动和变化,这就是江泽民同志讲的“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改革开放每深入一步都伴随着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对于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道理,人们已经从切身利益的体验中获得了足够的认识。但对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却不甚理解。党中央之所以确认改革是一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就是如实地承认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还存在着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一面,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这个“革命”的深刻含义,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就反映客观实际的生产力标准而言,前几年曾被人指责为犯了不问姓“资”姓“社”的错误,甚至认为是为姓“资”开了方便之门。当20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确定在深圳办特区的时候,有些人直摇头,持否定态度,有的甚至等着特区失败后当审判官。当深圳人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大展宏图的时候,还有人坐而论道,说深圳走偏了方向,误入歧途,将来不可收拾,而他们却在“等、要、靠”的安乐椅上心安理得地打发时光。今天,当党中央和政府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经济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的时候,仍然有人畏缩不前,疑虑重重。所有这些思想枷锁都严重地阻碍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然而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因此,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观念更新、思想觉醒、心理嬗变的解放思想的革命,又是一场新旧体制转换、更替的革命。

只有思想的大解放,才有生产力的大发展。早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邓小平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拨乱反正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改革开放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进程,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尤其是在当代科技革命和我国周边一些国家经济高速度发展的情况下,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才能抓住机遇,才有生产力的大发展,才能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随着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及不断深入,必将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新的要求。所以,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

要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原定为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现在从国际国内形势发展情况看,可以增长8%到9%。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实现这样的发展速度,到本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就可以再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加大改革开放步伐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心愿。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就不能再被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我们要通过学习党的十四大文件进一步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理论精髓,进一步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原载《湖北日报》1992年10月29日理论版

责任编辑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