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選總統的關鍵判斷
鳳凰新聞社台灣訊【記者 蘇華】
柯文哲市長經過兩次選舉歷練,可被驗證為「非典型政治人物」,政治網紅的行銷模式,為他的非典型從政與選舉,創下「柯P模式」,也就是政治工作的這條路,保持自己的彈性與選擇的可能性(keep it possible)。是否參選2020年總統?對於當下的柯市長來說,確實是可能的政治選擇。
柯市長要考量的關鍵,當然是勝選的機會有多大,如果不能勝選,參選總統可以獲得哪些利益,同時有哪些損害。中國國民黨的總統候選人,可能獲得提名或徵召者,目前僅限於朱立倫、王金平與韓國瑜。至於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如無意外,蔡英文總統當然是理所當然的候選人。「蔡賴配」可以促進民進黨團結一致,「賴蔡配」只是假議題,試探「換蔡」的可能性。
民進黨支持者與從政者對於選舉的嗅覺很敏感,如果扁系、獨派依舊唱反調,最後丟掉執政權,阿扁失去特赦機會,國民黨再度執政,高雄的扁家也會成為保外就醫的「監獄」,屆時言論自由尺度大受控制,為避免國民黨政府找麻煩、查水表,阿扁不得不乖。獨派一直逼宮,以為民進黨完全執政就是台灣建國的實現,這樣魯莽草率,只是罔顧國際政治現實,沒有在乎其他台灣人民的期望。不先追求民進黨持續執政的穩定,而先追求台灣建國或者制憲正名,無異是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欲速則不達。
柯市長想要步步檢驗參選的勝算,最好的實證檢驗,就是回顧兩次市長選舉的藍綠影響。2014年時勢站在民進黨與柯P這一邊,2018年的時勢反轉,不再是民進黨與柯P的優勢主場。民調結果顯示39歲以下年輕世代對柯P的支持度至少有五成,挾此年輕世代的忠誠支持優勢,柯P連任選舉僅僅贏得3567票而已。如此政治事實,柯P應該有何警覺與惕勵?
其一,藍綠政黨依然有傳統基礎盤,在政黨夾殺的動態選舉過程中,如果欠缺組織應戰,僅憑市府資源挹注,功效範圍有限且不夠。
其二,中央執政權事關重要,藍綠兩政黨不可能自動放棄,加上立委選舉的側翼效應與輔選必要,總統選戰肯定要錢也要人,更需要組織集體應戰。
其三,組織應戰不等同海選找人組成團隊,藍綠組織戰通常配合地方樁腳的固樁與布局,有些縣市還涉及農漁會的地方派系與政治勢力,這些場域顯然不是柯P擅長的傳統票基。
其四,美中台的國際政治關係影響選民對於總統的選擇,兩岸關係的論述不適用網紅行銷模式,事關國防、外交與兩岸穩定,選民會有更多要求與期待。「耍猴戲」(monkey business)可以增加線上直播流量,但是肯定不能獲得美國的信賴,也不能抵禦中國刻意打壓。
在政治光譜上,柯文哲可以吸收藍綠與中間選民的支持,對於總統當選人而言,這只是充分條件而已,必要條件仍然是人格穩定性與施政可信度。市長做不好,國家不會跟著垮,但若總統失職失能,不僅僅浪費四年時間、辜負台灣人民,也會讓美國、中國等周邊國家傷腦筋。柯文哲相比李登輝、馬英九、蔡英文,明顯欠缺中央歷練經驗,若要仿效阿扁,得先問問自己,三組參選狀況下,是泛藍陣營分裂,亦或是泛綠陣營分裂?
自稱墨綠的柯文哲,頂多是泛綠陣營中的第三勢力,猶如時代力量被視為小綠而不是「小白」,「白色力量」只是行銷包裝,拆開檢驗,恐怕是綠色打底。尤以去年1124選戰來看,藍營幾乎沒有「棄丁保柯」的選邊站效應,但是綠營明顯出現「棄姚保柯」,可見柯P參選總統,政治現實上還是泛綠陣營分裂。只要泛綠分裂,以當下藍盤大於綠盤的情勢做判斷,國民黨的勝算當然比較高,「阿扁模式」不會重製再現。
退萬步不考慮泛綠分裂的分票效應,以藍綠各自政黨的利益來看,斷斷不可能讓柯文哲占得漁翁之利。參選總統對柯P來說,不是2020或2024的選擇,而是在藍綠空間以外,自己要以何種政治模式獲得勝選。如果兩次市長選舉,還不能開發出穩定又有效的勝選模式,何必甘冒不諱,得罪藍綠雙方?
柯P參選總統若只是報派,甚至自己願意向綠營輸誠,主動承諾不參選總統,如此退讓,營造民進黨虧欠柯P一個大人情。競選過程中,柯P願意主動輔選,號召年輕世代歸隊支持蔡總統的改革大業,倘若蔡總統順利連任,柯市長往後施政還有什麼憂慮?只要柯不參選總統,國民黨的宮廷鬥劇也可以很快落幕。朱立倫會感謝柯市長玉成其事,政壇上藍綠都欠柯P一份情,如此政治現實,對柯P豈不是大利多?
政治網紅的市場領先者已經不是柯市長獨占享有,無論韓市長未來是否會被徵召成為總統候選人,他的幕僚依舊會持續行銷,創造議題與製造新聞。時勢造不成柯總統,卻是一直營造韓總統,媒體已經選邊站,柯市長應該可以主觀感受與客觀認知。
接下來的四年還有勞保改革必須處理,既然蔡總統願意承擔改革的後座力與創傷,讓她繼續領導台灣四年,不會有大害,只是藍營汲汲想當總統者徒感負負罷了。吳敦義、王金平等重要藍營人物對於朱立倫的趁勢而起,心中醞釀不服,玩不起「還願」,只好「報怨」。這場總統大選的關鍵判斷,在於柯市長要不要給蔡總統與民進黨一個台階下,下了台階,柯市長此後的政治前途,在藍綠互動相處中,應該可以找到更合宜生存的空間。
鳳凰新聞社【責任編輯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