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上月廿日成立“中央疫情指挥中心”,迄今已届满三周;行政院却迟至昨日才召开新冠肺炎纾困会议,因应显然迟缓。相形之下,国民党立院党团在十天前就发动提案,比照SARS期间的作法,提出五百亿元的特别纾困条例,似乎更能抓准社会脉动与因应节拍。
问题不在五百亿的特别预算究竟太多或太少,关键在:政府因应紧急状况的作为,是否有足够的瞻瞩和洞见。一开始,蔡政府似乎将这波疫情定位为“大陆失控的疾疫”,认为只要我方善加防堵,对外管制人员流通,对内做好防疫隔离措施,即能万无一失。因此,行政部门一路把重点放在口罩的供应调度,以及入境班机、人员的检疫管制,却忽略这波疫情对国内产业可能的直接、间接冲击,故迟迟未有因应行动。
事实上,随着疫情加剧,以及台湾和各国管制措施的强化,越来越多产业传出告急的声音。首当其冲的,例如国籍航空公司到二月底止取消的两岸、港澳及国际航班,已多达七百多班次;其后能否恢复,仍然一片黯淡。至于国内旅馆、餐厅和百货,也因民众忧心遭到传染而纷纷取消出游、用餐及消费,从而哀鸿遍野,市况一片萧条。
更严峻的挑战,则来自中国大陆产业复工进度的不如预期。由于疫情控制欠佳,大陆许多城市新增了封闭式管理,多数企业原定在昨天恢复开工,却无法如愿。其中,各地的情况不同:有的是对湖北、广东等疫情严重地区人员一律劝返;有的是企业自行宣布延缓开工;有的是跨省上工人员在路上遭到拦阻,有的则是报到后必须隔离。如此一来,便增加了两岸上下游产业供货的“断链危机”,这对台湾电子资讯和不少传统产业都造成冲击。然而,无论是行政部门的对策或国民党的特别条例,都未能就此提出可行的对策。
政务委员张景森预估,如果大陆疫情拖到六月才控制,而台湾又出现群聚感染的话,国内观光业产值将减少一二○○亿到一六○○亿元,这是很大的数字。至于制造业的冲击,经济部则支支吾吾宣称还在调查,并表示将“加速台商回流”。这种反应,和无计可施已没有差别。
目前政府拟议中的纾困措施,几乎全集中在交通部门:筹编四四亿元,补贴旅行社出团损失、旅行业融资利息、航班削减产生的退票费用、旅馆业者地价税,乃至无薪假员工的培训等。这些做法,基本上都属于周边短期的消极救助,缺乏积极的意义,其效果似难奢望,最后恐怕只能靠观光业者自求多福了。
遗憾的是,在国民党宣布要提防疫纾困特别条例十日之后,蔡政府才端出对交通及观光业者的零星纾困计划,规模仅区区四十多亿元,不禁令人感到可笑。大选期间,蔡政府洋洋洒洒开出了数千亿元的政策支票及建设承诺,从旅游、农机补助到高铁南延北伸,每一项都充满创意和美丽大话。何以当国家遇到真正的危机时,政府官员的创意却变得如此贫乏?难道是太平时期挥霍过度,俟急难临头,手上筹码已所剩无几?
执政党对于这次疫情的因应表现迟缓,可能原因有二。从客观层面看,政府先是低估了疫情,以为可以轻易应付,未料其冲击远较原先预估为大,致连口罩供应及人员入境管制都无法得心应手,遑论处理经济冲击。在主观层面上,则是民进党算计太多,对内不愿跟进国民党的纾困条例,以免对手在此议题上得分;对外则伺机杯葛中共,所以在接运台胞事件上频频出招,导致大量台胞滞留。正因为民进党斗争性格太强,遮蔽了它照顾人民、稳定经济的眼光。
国民党提出的纾困条例未必是最佳版本,但绝对有值得民进党参考之处。蔡政府再犹豫下去,就要使自己泥足深陷了。
出处:联合新闻网
责任编辑: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