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該籌建快速反應部隊
鳳凰新聞社台灣訊【記者 蘇華/圖】出處:紀永添專欄
日前國防部公開海軍陸戰隊66旅已派遣一個營的兵力,入駐台北的國防大學復興崗營區,以強化首都的防衛能力。這打破了過去台北政經中樞一直交由憲兵部隊駐守的慣例,不過這也突顯了一個極為弔詭的情況,就是台灣最重要的地方是交由理論上負責軍方警務工作的憲兵部隊,與擔任兩棲搶攤登陸任務的海軍陸戰隊來駐防。雖然我們可以從歷史原因與海軍陸戰隊後來的發展歷程,來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是這也代表了國軍部隊因過去的歷史發展因素,出現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卻從未通盤檢討過部隊的架構與定位是否合乎今日需求。
畢竟,由憲兵擔任中樞衛戌部隊的傳統,是因過去獨裁時代擔心部隊政變的措施,而海軍陸戰隊增援北台灣,則是在兩岸關係陷入緊張時,為因應中國發動斬首戰的宣傳威嚇,於是調動海軍陸戰隊北上安定民心,也是一時的權宜之計。
民主化後憲兵角色尷尬
在台灣走向民主化以後,憲兵的角色其實變的很尷尬,讓憲兵回歸正常軍方警務工作的呼籲不曾停止過,移除憲兵的司法警察權,讓憲兵的角色單純化,更是每次司法改革時一定會出現的建議。因為憲兵過去擔任獨裁者的御林軍,更以司法警察的身份而成為白色恐怖中鎮壓民主運動的主力,這都是進入民主時代以後所不能容忍的體制。
但台灣民主化以後,強大的外敵威脅並未稍減,對於台北政經中樞的安全防衛需求不減反增,於是還更進一步編成裝甲憲兵營與炮兵營,為解決空軍基地與海軍基地警衛部隊長期不受重視,安全維護狀況堪慮的情況,又把空軍與海軍的警衛部隊劃入憲兵,結果使憲兵部隊的規模反而越來越大。而移除憲兵司法警察權的問題,又因為相對單純的憲兵部隊與地方較無往來,檢調在偵辦內部風紀案件時,常仰賴憲兵支援,因此也一直被保留下來。
海軍陸戰隊逐漸找到定位
海軍陸戰隊則一直被視為是國軍的精銳部隊,在過去中華民國政府還計畫要反攻大陸時,海軍陸戰隊是極受重視的軍種。但隨著時代轉變,國防策略進行了檢討與調整,建軍方向從「反攻大陸」變成了「制空、制海、反登陸」,讓專長為兩棲攻擊的海軍陸戰隊失去了舞台,不斷成為裁軍時縮減員額的首要目標,甚至有一段時間還曾經出現過全面裁撤海軍陸戰隊的聲音。不過隨著台灣逐步縮減外島的駐軍兵力,國軍開始覺得需要擁有一支能隨時增援外島的部隊,才讓海軍陸戰隊又重新找到定位。再加上這幾年來南海的局勢緊張,太平島的防務問題受到政府重視,不止終於採購AVV-7兩棲突擊車替換已服役數十年的LVT-5系列兩棲登陸裝甲車,自建新型LCU登陸艇,還開始籌建新型的兩棲登陸艦,並首度遠航到南海,進行了奪回太平島的衛疆演習。
僥倖逃過縮減、裁撤危機的憲兵部隊與海軍陸戰隊,雖然重新受到重視,但擔任國軍總預備隊,戰時負責緊急支援外島,甚至是本島各戰區的海軍陸戰隊,是否有能力完成任務,恐怕很值得商榷。而仍然維持輕步兵編制的憲兵部隊是否有能力保護首都的安全,也頗令人存疑,畢竟隨著時代演進,作戰觀念早已經大幅的改變,俄羅斯用非直接衝突的新手段、赤裸裸地奪取克里米亞半島的過程仍歷歷在目,美軍以斬首戰快速介入戰事的方式,也早就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模式。而仍然維持著傳統編制、裝備與思維的憲兵部隊與海軍陸戰隊,或許可以借鑒一下國外的改革實例,比如有許多國家就在原有的部隊基礎上,組建了新型的快速反應部隊,以適應新時代的作戰方式,並處理因應國內外的重大危機。
快速反應部隊阻止情勢惡化
快速反應部隊的觀念大致萌芽於二戰結束後,以往以大部隊編制因應大型戰事的國家開始發現,除了冷戰的威脅外,自己未來可能需要面對的危機,還包括區域性的小型衝突與快速爆發的武裝動亂,特別是那些擁有海外殖民地,或因為協防條約而需要緊急馳援它國的國家,就展開了一連串的軍事改革。如法國就在常規部隊外,成立了獨立的快速反應部隊,而美國則以任務編組的方式,指定擔任快速反應任務的空降或特種部隊,並將其納入特種作戰指揮體系中。
快速反應部隊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就整裝出發,部署到衝突地點,並且通常都擁有獨立的完整後勤支援單位,可以支撐快速反應部隊獨立作戰一段時間,直到大型或重裝部隊動員完畢並運輸抵達,而為了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快速反應部隊通常擁有各式機動載具,並以輕裝步兵為主,輕型火力裝甲部隊為輔。
快速反應部隊之所以如此強調速度的重要性,在於觀察分析這些小型衝突與武裝動亂後發現,越快介入這種事件中,處理的成本越小,越能快速平息事端,但如果等待大部隊以傳統方式部署到衝突地點,則局面往往已發展到難以收拾。而且即使快速反應部隊無法在第一時間解決衝突,至少也能維持情勢不要惡化,同時還能提供當地的最新情報,並控制機場、碼頭或交通要道,等待支援抵達。
以法國為例,其快速反應部隊就下轄有空降師、海軍陸戰隊、輕型裝甲師、空中機動師、山地師,與包含通訊、工兵、醫療等單位的獨立後勤支援部隊。空降師與海軍陸戰隊可以從空中或海上快速進入戰區,空中機動師除運輸直升機外,還擁有武裝攻擊直升機可提供空中火力支援,輕型裝甲師的裝備也以行動快速的輪型戰車與步兵戰鬥車為主,山地師則擅長在特殊地型進行作戰。
空騎旅解散殊為可惜
法國的快速反應部隊經常出現在動亂地區,不論是法國的海外殖民地,或是與法國簽有軍事協議的前殖民地國家、甚至是影響到法國利益的衝突戰區,往往可以見到法國的快速反應部隊在第一時間趕到當地執行各種任務。台灣雖然沒有海外殖民地,也沒有協防他國的義務,但是擁有不少離島,同時長時間面對強大外敵的突襲威脅,在外島兵力持續吃緊的情況下,是否需建立一支可快速部署、隨時支援外島或特定地區,並獨立作戰直到大部隊抵達的快速反應部隊,似乎值得台灣仔細思考評估。事實上。台灣過去並不是沒有嘗試組建過快速攻擊部隊,曾經以武裝攻擊直升機、運輸直升機、特戰營與後勤部隊,混合編成空騎旅,但因地面部隊與陸航部隊兩系統的人事傾軋、軍方對於空騎旅在台海防衛作戰中的運用方式也有很大歧見,最後解散拆分為特戰群與航空旅,實在非常可惜。
從之前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半島的實例來看,若中國採取類似的方式,先切斷外島與台灣的聯繫,並且逐步升高情勢,煽動與支持特定組織來奪取外島,並向台灣政府施壓,那台灣在面對這種非直接武裝衝突的情況,就不止需要能快速介入的軍事能力,還需要能執行司法警察權的武裝單位,以逮捕並壓制可能擁有本國公民身份的特定組織份子,否則將會出現軍人在非戒嚴時期逮捕非武裝公民的法律問題。因此台灣若要籌組一支快速反應部隊,因應可能出現的外島危機,需要納入的部隊應該要有可以快速空降或機降至外島的陸軍特戰營、擔任兩棲登陸任務的海軍陸戰隊、能執行司法警察權的武裝憲兵、提供空中火力支援與快速運輸任務的航空旅、統一事權並可以跨軍種進行指揮調動的指揮部、可獨立運作的後勤單位,提供通信、運輸、油料、彈藥、醫療等各種支援。
重點在統一事權與指揮
快速反應部隊並不要是取代傳統部隊,而是要填補大型傳統部隊從接獲命令到出動抵達戰區,所需要的這段黃金時間,而且不止是外島,若台灣本島遭到敵軍的突襲,快速反應部隊也能發揮其快速增援的作用。過去憲兵有「外防突襲、內防突變」之美稱,但時至今日,仍是傳統輕步兵編裝的憲兵部隊,還有能力負擔這樣的任務嗎?再以美國為例,快速反應部隊並沒有全部混編成一支新部隊,重要的反而是統一事權的指揮單位與平日的訓練與準備。從過去國軍空騎旅的失敗經驗來看,國軍目前也沒有能力整合一支如此複雜的部隊,或許師法美軍,由不同的單位以「輪值」的方式負擔快速反應部隊的任務,會是比較可行的方法,而重要的是要確實進行作戰訓練,明定從命令下達到部隊抵達戰區的反應時間,而卸下輪值任務以後的單位,也能進行正常的休假、整補與訓練任務。
目前台灣擁有兩個海軍陸戰隊旅、兩個航空旅、兩個特戰群,可以分攤快速反應部隊的輪值任務,而在打破由憲兵負責首都防衛任務的慣例以後,國軍也可以順勢全面檢討目前北部戰區地面部隊的部署配置,讓陸軍或海軍部隊戰可以進駐更適合的位置。憲兵部隊則可以依原本就是輕步兵的兵科屬性,考慮是否要轉型為專長城市作戰的軍種,畢竟目前憲兵的主要駐地,就在台北市與全台灣各縣市的憲兵隊,若能給予專業的城市作戰訓練與合適的裝備,應該能有效地加強台北市與台灣各主要城市的防衛能力。再加上目前憲兵部隊也擔任空軍基地與海軍港口的警衛任務,或許可以整合起來,使憲兵成為專職保護台灣重要設施與政府機關的安全部隊,同時執行軍方警務工作,輪值快速反應部隊,負責城鎮作戰與執行需要司法警察權身份的特殊戰地任務。
這十幾年來的裁軍案,最被詬病的都是先裁基層、先裁作戰單位、不分輕重三軍一律分攤裁減員額。(攝影:李隆揆)
國軍改革勢在必行
從精實案、精進案、精粹案,甚至到還不知道會不會執行的固勇案,這十幾年來的裁軍案,最被詬病的都是先裁基層、先裁作戰單位、不分輕重三軍一律分攤裁減員額,其結果就是國軍沒有因為裁軍而更有效率,相反的那些陳疴弊病、疊床架屋的問題全部沒有解決,有多少願意投身軍旅的人抱怨永遠在掃地、打雜、出公差,未曾受過應有的訓練,而有多少單位閒置,沒有任何功能與戰力,國軍高層難道真的一無所知嗎?要推動募兵制,除了增加官兵們的薪餉福利外,給予官兵們榮譽感與使命感,更是最重要的一環,這不是拍拍電視劇可以達成的,提出籌組快速反應部隊,只是拋出一個思考的方向,重點在於軍方必需瞭解,國軍的改革已勢在必行,必需要用心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而不是繼續固守陳腐教條與某些不合時宜的部隊傳統,才能重新贏得國人的信賴與尊重。
鳳凰新聞社【責任編輯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