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該正視陸生不來的警訊
鳳凰新聞社台灣訊【記者 蘇華/圖】 來源: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
中國文化大學部分大陸學生被退宿的事件,引起兩岸之間頗多關注。這起風波在學校採取補救措施的情況下,應該可以順利平息。不過,這個事件所引發的一些爭議,以及這些爭議所透露的訊息,頗需要正視。
由於李登輝時期啟動的教育改革政策失當,如今台灣高等教育供過於求,許多大學都面臨了招生壓力。於是,招收陸生來台學習,一方面有著促進兩岸年輕世代交流往來的意義,另一方面也是因應台灣學生來源不足的對策。只是,兩岸關係比較敏感,使得陸生來台除了文化教育交流和補充學生來源的作用之外,還添加了不少政治考量。這使得陸生退宿之事引發較多聯想,導致較大衝突。
台陸生相互沒歧視
比較嚴重的衝突點之一,是有人認為這個事件是對陸生的歧視。如果瞭解事情的原委就會發現,文化大學在退宿通知的處理上,或許有不夠細膩周延的地方,但是,並無歧視大陸同學的意思。
事實上,為了讓陸生有比較方便和穩定的學習與生活環境,也便於聯繫和管理,學校的政策是要讓每一位陸生都能夠住進學校的宿舍,而本地生則沒有這樣的待遇。說歧視,言重了。
檢視陸生來台政策,就年輕人的交流切磋而言,正面效應很明顯。自從2011年實施以來,陸生在校園中大多有很好的表現,成績經常名列前茅,讓台灣學生見識到了大陸同學的競爭力。課堂上和生活中,除了陸生可以親身體會台灣的點點面面之外,台灣的同學也藉由和陸生交流,對於大陸有了比較多元的視角,比較深入的認識。透過日常的接觸和通訊社群的連結,台生和陸生之間建立了許多人脈網絡,互通訊息、交換觀點、呼團購、共出遊,沒聽說什麼歧視問題。
但是,歧視的說法的確引起了某種程度的共鳴,主要的原因,還是出在「三限六不」的規定。這些規定是綠營抵制陸生來台的情況下,藍營為了讓政策過關而做出的妥協,原本就帶有歧視的意味。平常隱而不發,一旦發生了像退宿或校園間諜這類的事件,就很容易觸及隱痛,擴大風波。
人才西進擋不住
陸生來台已經6年,相關措施早該依據經驗做檢討修正。2015年6月,教育部曾經表示要將「三限六不」逐步解禁,卻遭到綠營立委反對。蔡政府上台之後,忙不迭地要搞「文化台獨」,鬆綁「三限六不」恐怕是遙遙無期了。在此同時,海峽對岸卻不斷地向台灣的學生釋出利多,往「國民待遇」方向大步邁進。一來一往之間,人才「西進」已有擋不住、回不去之勢,當家主政的人能夠視而不見嗎?
在退宿風波所激發的各方言論裡,有陸生指出,5、6年前的台灣,還能讓來此學習的陸生覺得台灣相對進步,軟硬實力都值得大陸借鏡。可是,這些年來,台灣總在政治惡鬥與社會內耗中原地踏步,大陸則是一個台階、一個台階地往上爬。不需10年,兩岸已經是河東與河西易位,往後,只怕差距會越拉越大。
針對蔡政府不肯接受「九二共識」還搞「文化台獨」,大陸已有勸阻陸生來台的動作。如果「三限六不」還不鬆綁,台灣的學習環境被評價為帶有歧視且相對退步,陸生來台人數進一步下降,是可以預期的事。對於獨派人士來說,可能正中下懷、求之不得,但是,放眼兩岸消長,這絕對是警訊!
鳳凰新聞社【責任編輯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