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社

文章标题: 台灣電動車救空污,蔡政府另一個謊言?

添加时间:2017-12-22 21:14:05


台灣電動車救空污,蔡政府另一個謊言?



鳳凰新聞社台灣訊【記者 蘇華 /圖】     來源:風評


2 (2).jpg


為了整治空污日益嚴重,行政院長賴清德宣布了一項全面停用燃油車的時程,機車是在2035年、汽車在2040年,在此之前的2030年就要將公務車與公車全面電動化。不過,這個政策的效果與複雜恐怕遠高於官僚單位所思與所言,民眾不必寄望過多;而如果有意無意間把此政策與現在的整治空污染連接,則更是明顯說謊。


賴揆提出國內禁用燃油車的時程,看起來政策方向並沒錯,也符合世界趨勢。在此之前,已有不少國家提出過,且大部份為最重視環保的歐洲國家─挪威、荷蘭計劃 2025 年停售燃油車;德國為 2030 年、英國、法國為 2040 年,其它歐洲國家與日、韓亦有規劃,甚至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在9月的一場論壇上,官員也透露「已啟動研究,準備訂出停止禁用燃油車的時程」。美國雖尚未表態,但外界認為遲早要走上這條路。

不過,對台灣而言,這是否就是整治空污的有效政策,仍大有疑問,當然更別提要寄望其對正苦於空污的民眾有所幫助了。

行政院宣布的汽機車電動化時程,是指「停止生產與銷售」,而非全面禁用;也就是說,到2035年時,國內不再能生產與販售燃油機車、2040年是燃油汽車。但原先已在路上使用的燃油汽機車,則依然可繼續使用;實施後幾年之內,街上的燃油汽機車比重仍會占多數。


看看二行程機車的情況即知。台灣在2003年禁止生產與銷售污染嚴重的二行程機車,冉冉14年過去了,今日台灣街頭仍有130萬輛二行程機車趴趴走。這次因為空污惡化,政府決定執行全面禁用二行程機車,預估2-3年左右,二行程機車才可望從街頭徹底消失。

一輛3-5萬元的機車尚且如此,那動輒50-100萬、甚至數百萬元的燃油汽車,要從街頭消失,恐怕非在實施後20年以上不可;也就是說此政策對減緩空污染的效益產生時,大概是在30-40年後了,因此當然不必寄望任何短期效益。

如果要寄望這麼一個30-40年後才可能有點效果的計劃,大概正應驗了凱因斯那句「從長期的觀點來看,我們都不在這個世界了」的名言。雖然一個長期政策必須提早提出規劃,但把這個淘汰燃油汽機車列入整頓空污計劃內,民眾也只能以望梅止渴的心情「前瞻」一番。


電動汽機車號稱零排放、完全的環保,電動車簡直就是意味著綠色、低碳的環保代名詞,因而受到環保人士的追捧。不過,這不是全然的事實,甚至在綠營能源政策結構下,更非如此的環保─某個角度而言,電動車所謂的零排放與環保,其實只是把排放「往前端」移動,讓其電力來源擔負排放的惡名。

麻省理工學院(MIT)曾作過一項實測,以純電車與傳統引擎車進行碳排放測試,結果發現著名的Tesla(特斯拉)Model S電動車,在發電時和生產過程中,碳排放表現竟不如另一台燃油掀背車。新加坡也曾發生過一起「奇事」:消費者買了一輛特斯拉Model S電動汽車,經過新加坡政府的車輛碳排放檢測時,該車被認為是「對環境不友好車型」,因此被處以約一萬美元罰款。

顯然傳統車廠喜歡宣揚的一個觀點:「購買電動汽車只是把汽車排放的廢氣轉移到了發電廠」,並非純然的虛言。雖然以綜合燃燒效率來看,還是電動車較燃油車環保,但電動車到底能減少多少污染、排放,最關鍵的因素,還是要看能源結構。德國有份調查報告就顯示,因為德國能源供電燃煤發電占比高,特斯拉Model S電動汽車排放比一輛BMW的3系柴油汽車好不了多少。

如果台灣真能作到「典範移轉」,汽機車都由燃油改為電動,電力需求必然大幅增加;但如果供電結構中火電還是居8成,甚至超過5成是火電,從電廠產生的污染與排放必然也增加,整體來看能夠減量的排放與空污就有限。除非汽機車改電動車後,供電結構基本上能以低碳、低排放、低污染的方式為主─例如綠能、核能,至於完全零排放、無污染的「用愛發電」,或是天才民代提的「踩腳踏車人力發電」等,大概就不必寄望了。

推汽機車全面電動化已是必然的趨勢,而其工程與成本極大,不是只有作為消費者的民眾,要掏腰包換購車子而已,更不僅整個產業面臨全面性的改變,甚至包括整個社會的「基礎建設」─從遍布全台的加油站改為充電樁、換電池站,都是必須投入鉅大成本為之的投資。

行政院及早提出後,就該提出建設計劃與時程,否則還是空話一場;而且供電結構不能是8成火電,因為這只是把污染排放排放移到發電端;更不必把此計劃與今日火燒屁股的空污問題整治連結,因為那是形同欺騙。


鳳凰新聞社【責任編輯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