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柯文哲合作如同飲鴆止渴
鳳凰新聞社台灣訊【記者 蘇華 /圖】 來源:上報
民進黨在台北市這一場選舉,要考量的策略與布局,相比2014年來說,已有結構性的改變與不同。直白說,2014年的選戰策略,不能換湯不換藥,無法同樣適用於2018年選戰。
2014年與2018年的不同,在於:
(一)民進黨已經全面執政。
(二)公民力量衰減,反抗政府不是民意主流。
(三)國民黨頹敗,尚未健全康復。
(四)兩岸關係冷凍,中間選民質疑民進黨執政能力。
當年外溢效應對於民進黨攻城掠地來說,是正面影響,也是取代國民黨執政的動力與能量。現在民進黨全面執政了,選民會檢驗民進黨執政績效,而非憑藉當時情緒性的激情繼續力挺民進黨。換言之,理性檢視政績已經取代情緒發洩。柯市長在台北市的政績同時要受檢驗,民調數據未必等同選票支持,更何況選戰對弈時,有更多選戰攻防發生,勢必刺激市民重新思考素人執政的優劣。
雙北市如果沒有政治明星或魅力人物參選,即使天王、天后大力助選,也擋不住市民的冷感與無感。參與政治需要熱情和動力,選民願意投票,不僅僅是信任與希望,更是付託與期許。期待愈高,縱然實績不如理想,但若能維繫信任與基本熱情,選民還是願意繼續支持,看看當選人最後的表現如何。
如果民進黨在雙北市欠缺魅力型參選人物,鎂光燈焦點勢必落在柯文哲市長,柯市長為了選票最大化,攻擊批評民進黨中央執政,勢在必行。到時候的外溢效應,就是民進黨中央執政的抹黑醜化或故意誤解,會直接影響各地方選情。尤其對於觀望中的選民來說,要倒向哪一邊,是否繼續支持民進黨地方執政,肯定有參照作用與負面影響。
賴揆接掌中央執政權責,即使認真用心,也不能保證年底投票前,中央執政效益會讓全國人民有感在心。如果地方政府需要中央政績扮演「母雞」的照護與帶動角色,在柯市長選戰策略的操作下,很難期待會有和平競爭的氛圍形成。更何況,柯媽已經公開透露柯市長往大位投射著想的內心想像,基於個人私心和競爭利基,柯市長不會善待民進黨,因為綠柯之間早已變質,不再是夥伴關係,而是政治利益的競爭者。
蔡英文總統無須擔憂2020年第三勢力的挑戰,即使第三勢力會出線競逐正副總統,現下要做好的攻防基礎,就是預防競爭者繼續壯大。落選的柯市長,縱然還有政治企圖心,但聲勢受挫,沒有政黨組織維繫支持者力量,政治動能只會削弱,毋庸過於放大猜想。
柯文哲市長對待民進黨的基本策略觀,猶如當年中國大陸對峙的國民黨與共產黨。民進黨被視為當年的國民黨,柯市長則是積極運用共產黨那套政治鬥爭的模式與手段,分化裂解、兩面手法,妥協中有對抗,對抗中有妥協。帶來質變再求量變,這是唯一的不同。把民進黨、國民黨游移支持者轉變為中間選民,然後以「白色力量」為新政治標籤,這是裂解藍綠支持者的手段,同時也是塑造自己支持者的策略。如果民進黨仍把柯市長當成合作夥伴,勢必如同當年的國民黨,最終會被鯨吞蠶食,後悔肯定來不及。
台北市即使讓國民黨中興取得執政權,對於民進黨全面執政也無大礙。重點是在於主要競爭者已經不是國民黨,而是「綠皮不知道啥骨」的新政治勢力,正在瓦解民進黨的基本盤,猶如傑利蠑螈(Gerrymander)分割綠營勢力。揭穿偽裝白色力量的虛偽與不實,把躲在白色力量背後的政客糾舉出來,這才是民進黨的價值與選戰目的。
首都市民對於政治人物善於挑三撿四,國民黨與柯文哲對決,柯文哲未必有大勝連任的氣勢。如果民進黨繼續與柯文哲市長搭配合作,不滿民進黨與力挺國民黨的雙重能量,很容易因為教訓中央執政的激情,會讓柯市長連任遭受滑鐵盧的意外。飲鴆止渴只會傷害民進黨,綠柯關係回不去了,因為權力慾望,已經改變柯文哲。
鳳凰新聞社【責任編輯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