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社

文章标题: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一级教师张圣清:“133”生本课堂的“自述”

添加时间:2022-06-28 12:20:23

重庆市巫山县南峰小学一级教师张圣清:“133”生本课堂的“自述”


凤凰新闻社讯        来源:香港时报

      据新华法律援助网重庆市巫山县消息(杨斌 田成 文/图)“133”生本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营造浸润民主、平等、激励、交流环境的人文课堂,是教师转换角色,走进学生,融入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学习共同体,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智能自由飞翔的生命课堂;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在高度尊重学生,充分依靠学生的基础上,先感悟,后认知,再熟知,重过程的生成课堂;是由文本到生活,关注知识的生命活力的生活课堂;是通过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追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互动课堂。因此,“133”生本课堂是引领学生将视野和知识由课内衍生到生活中,衍生到社会实践中,衍生到百科知识的海洋中去的一条途径。

一 “133”生本课堂是衍生氤氲情感的课堂。
      1. 知情学生。一个优秀的老师,毕竟是眼中有光,心中有诗。课前,我充分了解学生的喜好,对即将学习知识的储备情况。在课堂上我始终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自己设成一个巨大的磁场,让学生紧紧围绕着课堂,深度思考,读中品味、积累。
      2.激情飞扬。语文课堂的高效,既是学习知识的课堂,也是表达情感的课堂,更是与作者情感共鸣的课堂。在上《春节,你不要走》这篇课文时,我很有激情,印象最深的还是“热”字教学时,老师让学生体会这个字怎样记住它时,很多孩子都在静心体会琢磨,小手在反复地搓啊搓。有个学生这样说的:“用手搓丸子,搓啊搓啊,手心都热得出了汗。”瞧,他把那四点想象成汗了,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在闪烁。
       3.温情关怀。整堂课,老师有时激情高涨,有时温文尔雅,因此,学生有时情绪高昂,有时文静沉默。如:在抽孩子读课文时,老师要其余孩子做灵耳朵,其实意在培养孩子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在和同桌读数字时,让孩子凑在同桌耳朵边悄悄地叫叫它的名字,这是对学生的温情关爱。
      情感氤氲的课堂,孩子幸福快乐,收获得不仅是知识,还有丰富的情感的培养。
二.“133”生本课堂是将知识转为技能的课堂。
1.师生共读整本书,将学期目标了然于心。
      读书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每拿到一本书,我都引导学生跟我一起共读,激发读书的兴趣。例如,2019年9月1日,我和孩子们共读人教版第六册语文,了解本册目标: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和怎样想问题、感受儿童丰富多彩的童年、感受可贵的亲情和友情、了解神奇的科技世界、引导学生关心世界大事和世界文化、了解民间故事和传说等。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再在单元教学时才有了具体目标的落实点。
2、以“句群”为例,引导学生去探寻规律。
      我们所看到的语文教学通常以教材上的课本展开,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或一组)训练目标。课堂上,读课文,想课文,说课文,基本上“万变”不离课本。叶圣陶先生早就语重心长地说,教材其实也就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因此,我认为让学生拥有坚实的语文基本功,是对学生最大的人文关怀。
      例如:认识连续关系句群的内在规则,按先后顺序把句子写连贯。
      《蜜蜂》段落:一天,我在我家花园的蜂窝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它们放出来。先让学生读懂,知道法布尔是这样做的:捉蜜蜂、做记号、放蜜蜂、等蜜蜂。再引导学生按“捉“、“做“、“放”表演,然后调换顺序表演,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句序不能调换。
3.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句群表达。
      一群句子学问大,说话写话讲方法。前后顺序不颠倒,连续句子来表达。我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创设情境搭写作的梯子: 我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大大地写下了“18  古诗两首”,然后问谁能把老师的写字过程说出来?如果能加上你的猜想,就更好了。”学生边回想边说,然后我让学生写下刚才说的这段话。
      黄晶写到:张老师快步走上讲台,右手在粉笔盒子里扒拉了几下,拿起一根白色粉笔,转身面向黑板,写下了几个刚进有力的大字“18   古诗两首”,和我猜想的一样,今天学古诗。
      力菡观察更仔细,写得也更细致:下课了,张老师几步跨进教室,在讲台上的盒子里翻着什么,在找什么呢?找红笔给我们改作业?不对,这会儿快上课了,改也改不完了;找尺子打外面疯狂追赶的同学?不会,张老师经常说:”我的最大特点是只打自己的孩子,不打别人家的你们。”正在我胡乱猜想之际,张老师拿起一截粉笔,迅速转身面向黑板,写下了“18  古诗两首”。哈哈,我想多了。

三、“133”生本课堂是衍生读写思辨能力的课堂
      吴中豪教授说: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就像叶圣陶说的只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
1.以课文为载体,习得表达方法。
      在《慈母情深》这课学习的基础上,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后面两课的学习,使得方法有迁移、应用,达到由一篇带动几篇乃至同一类文章的学习。

      我还引导孩子们读完《母亲的水果》、吴冠中的《父亲》等,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真的是细微之处见真情。我趁热打铁,切合孩子、家长、老师的“共生点”,点燃写作思维火花,,成功地将学生习得的知识转为为学习和写作的技能。
2. 迎合生活的独特气息为“共生点”,体验久违的情感
      2020年2月17日,原定开学行课的日子,可疫情严峻,已宅家半月。我引导家长和孩子沉下心来,感悟这生活的独特气息,于是我发出了信息:亲爱的朋友们,宅不是困顿,宅不是萎缩,宅也不是懒散,让我们和娃娃一起写作,携手共进,找回少年的感觉,欢迎写亲子作文《这个春天不一样》”。
      信息发出两三天后,我的邮箱陆续收到了不少的文章。
      邵智轩: 我只能在楼顶望望风景,大街上三三两两的巡逻的警察叔叔和阿姨,他们都戴着口罩,即使在一起执行公务,也总是相隔一米多,很少交流。背着大喷雾器,轰轰隆隆给公路、人行道、栏杆消毒的清洁工们,我只能隐约望见他们的头和戴着大口罩的脸。两江相汇处的文峰观,不再是一路路向上攀登的人群,不再是嘻嘻哈哈一路的欢笑,而是“千山鸟群飞,万径人踪灭”的孤寂。新型观状病毒肆虐的这个春天,真不一样。
      邵智轩奶奶:大年初三,轩轩扁桃炎发作,疼得难受,我带他去医院输液。医生聊起了口罩的短缺,一个口罩用三天。看着医生,给一拨又一拨的病人看病开药,忙得都没时间喝口水。轩轩跟我商量要送医生30个口罩。我为难了:“我只买到了100个,老老小小九口人,出去买菜什么的,必须戴口罩,现在全城都没得卖的。”“奶奶,我们尽量不出门,您送50个给医生,我保证做个宅男,不出门。”拗不过孙子,第二天,我让轩轩带给了医生50个口罩。突然间,轩轩长大了,这个春天真不一样。
      十岁的娃和六十岁的奶奶,同题作文,各自从不同的场景中品悟出生活的独特之处,笔端涓涓流淌着真情。
3. 回味遥远的童年味道为“共生点”,寻觅多彩的画面
      几米说:当你回味童年时,请抱抱我。纯真的童年,难忘的岁月,我引导孩子们轻扣父母记忆之门,走进他们的童年,倾听那一个个遥远的故事。孩子们以《走进他们的童年》为题,我和家长们以《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为题,打开尘封的记忆。
      我的《雾霭陪伴着小路》片段:牛吃了一会草,背篓里也有了些柴火便急忙会回家。三两下扒完妈妈早已煮好的红薯大米饭,急匆匆地背上书包,跨上了那条在严寒的冬天雾霭始终陪伴着,久久不愿离去的小路上。要是遇到对面来人,两人会路时还得一个人踮着脚站在庄稼地里,等对方走过了才回到小路上继续走。这样的路走起来格外爽,带点斜下坡的就一个劲儿地跑下去,如要想在中途“刹车”,往往很难。带点斜上坡的,就在下面做好冲刺的准备,一鼓作气冲上去。
      芙蓉儿的妈妈这样刻录:一天的农活干完,晚饭后,秋夜里捉蛐蛐的比赛就此打响了。通常蛐蛐是黑色的,常常与黑黝黝的土泥混在一起,我们尽管眼尖,也不得不耐着性子在土里睁大了眼睛仔细寻找。同时用机敏的耳朵仔细听,寻找声音的来源。蛐蛐总是十分机警的,一觉察到有人靠近,它便不出声了。
      芙蓉儿这样写:听妈妈讲起她三岁时的那件事,我都忍俊不禁。一次,小区里有人结婚,妈妈趴在桌上吃着香喷喷的饭菜,这时,一盘鸡爪端到自个儿眼前,她一看欢喜极了。 “鸡爪!”可木筷可还没落在细嫩柔滑的鸡爪上,盘子就被端到了高高的台阶上。妈妈顺着端盘子的那双手望去,是——王叔! “哎哟,想不想吃?”王叔露出狡猾的神情,不停地晃着盘里的鸡爪, “想吃吗?来,叫一声爸爸!叫了,这鸡爪就归你嘞!”他边说边抓起一根鸡爪就啃!“啊,爸爸爸爸,爸,要鸡爪!爸爸……”她顾不了那么多,就大声地叫王叔为爸爸。
      从篇篇情真意切的文章中,遥远的童年味道氤氲漂来,多彩的画面一幅幅展开。语文教师紧扣新课程情感“立人”教学观,注重学生学习情感培养,建构完整人格,唤醒主体心灵,探寻情感的衍生出处,在读写思辨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遇见了一路的美好,因此快乐地前行!这就是“133”生本课堂!

责任编辑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