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社

文章标题:韩敬云:感恩·进取·育人——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添加时间:2020-07-27 10:00:00

韩敬云:感恩·进取·育人——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图片1.png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博士生导师。

 

感恩·进取·育人

——读宋才发教授《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

韩敬云

(韩敬云系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政治专业博士生)

 

微信图片_20200727092846.jpg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我觉得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在于他已经拥有了什么,而在于他实际上为人类留下了什么,更在于他生命的脚印踩下有多深,人生走过来的足迹有多正。我始终认为人永远只能用自己思想所投下的影子,去衡量自己所达到的实际高度。”这是深受广大学生爱戴和敬佩的宋才发教授于花甲之年对自己40年执教生涯进行回顾和总结时的人生感悟。宋老师的自传《惟寻真知启后人——我的执教生涯40年》是他用真情浇铸而成的一本好书,它详实地再现了宋老师执教生涯40年的艰辛足迹和奋力拼搏的人生历程,并生动地刻画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全部教育的发展历程,读后振聋发聩、令人深省,尤其是宋老师感恩的情怀、进取的人生以及他德才兼备的育人风采更是感人肺腑、令人叹服。

一、感恩的情怀

感恩是爱心的凝聚和升华,感恩的情怀是个人发自内心的爱的独白,它既是对亲人朋友的一种回馈心理,更是高尚心境的一种体现。感恩情怀是宋老师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既有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怀,也有对师长厚爱之心的感激,更有对母校栽培之情的感谢。

(一)行孝道以感怀父母养育之恩

1.大爱无言,至爱无声。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人世间最朴实无华、最无私纯粹、最神圣博大且又刻骨铭心的真挚情感。仔细品读宋老师的传记,字里行间涓涓流淌着的是他对父母养育之恩的至深感怀。贫寒的家境、艰苦的童年,父母难以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给予他基本的生存条件,但宋老师感激淳朴善良、忠厚老实的父母双亲不仅教会自己唯有坚韧、谦和方能成就未来的人生之理,还让自己明白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行得端、走得远的为人之道。宋老师亦感激父母所赐予他敢于吃苦、勤勉奋进的坚毅品质和乐观豁达、直面人生的无畏勇气。正是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宋老师步入学术殿堂、攀登人生高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默默付出的无尽之爱奠定了儿女成长的根基,而感怀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行之以孝道。虽然宋老师自年少离家求学时起,便远离家乡而无法常伴于父母双亲身边,工作之后更是难以做到“常回家看看”,但他始终恪守孝道,无论在哪里、无论有多忙,他都会适时给父母以贴心的关怀。譬如,每隔一两周宋老师都会与父母进行一次倾心的通话,每隔一两年都要进行一次让父母宽心、满意的探亲之行。若非深感父母养育恩情的厚重并深谙百善孝为先之理,几近花甲的宋老师又怎会在离别父母和家乡之际热泪盈眶,并以一个深情的九十度鞠躬礼和一个虔诚的跪拜礼来表达自己对父母、亲人、故土几十年来的关怀与期望的真情回敬?又怎会有宋老师对孝悌传家的坚信不疑并对自己孩子和弟子们的言传身教?

(二)勤奋进以感激师长厚爱之心

1.初入学堂,察先生关切之情。在艰辛的求学生涯里,宋老师每踏出一步都将师长的关切之情铭记于心。他终身难忘小学老师的启蒙恩,从小就坚信读书绝不会无用,尤其是用心良苦的陈宝伦先生那“刻骨铭心的一脚”,更是让宋老师深刻地体会到了爱之深、责之切的涵义。他时刻铭记中学老师的哺育恩,是爱书如命的胡启桃先生解燃眉之急的全套高中课本,使他得以高分考上华中师范学院;是慷慨解囊的陈永成老师雪中送炭的14元钱,让他顺利地高中毕业。先生们的浓浓之情、切切之爱始终激励着宋老师那颗感恩的心,也让我们有感于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师生情也能如此温暖人心、感人肺腑。正是先生们的深切关爱使宋老师获得了一路迎难而上精神动力,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也咬紧牙关、挑灯夜战地备考;即使是因体力透支过度而险些昏倒在考场上,但他仍然坚持到了最后。最终,宋老师凭着优异的成绩迈进了华中师范学院,这便是他对先生们关切之情最好的报答

2.泛舟学海,感师长厚重之爱。走进大学后,宋老师仍不忘将自己引入真知殿堂、引向成长之路的每一位师长的厚爱之情。他牢记大学老师的奠基恩,将自己从“迎新站”引送到“政治系办公室”的胡亚敏老师,是他永远无法忘怀的自己进入华中师范学院后的第一位引路人;带病坚持上课,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且时常悉心指导学生的车有道教授,是他后来踏入学术殿堂、著作等身的奠基者。在师长们的悉心关怀下,宋老师的实践能力、文笔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生产责任制是发展农业集体经济的必由之路》这篇优秀的学士学位论文入选《1981年——1982年大学生毕业论文评选》的25篇全国优秀毕业论文之中,便是他对辛勤栽培自己的“园丁”们的最佳回报。他谨记研究生导师的知遇之恩,在为人厚道、待人谦和的李会滨教授的悉心栽培之下,宋老师不仅迅速成长为科研方面的佼佼者,而且均仅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分别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任务,同时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还发表了18篇论文,博士学位论文也被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列入“博士文库”公开出版。

(三)勇担当以感谢母校栽培之情

1.大气早成不忘母校情。仅在30岁出头的时候,宋老师就已经开始在学术领域崭露头角,可谓大气早成,逐渐从一名不谙世事的山里娃迅速成长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北省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之后又成为湖北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二级教授和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研究生导师;先后受到包括习近平、朱镕基、李鹏、李岚清等十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被母校华中师范大学列为百余名杰出校友之一并在学校图书馆挂像展出。虽然宋老师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和骄人的成绩且不断被冠以各种炫目的光环,但时至今日,他仍然无法忘怀母校对自己恩重如山的关爱之情。他时刻铭记母校给予他以深厚扎实的学术底蕴,是《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广阔平台上10年编辑工作的砥砺和磨练,是肖汉森编审的关怀和指导、邓宗琦副校长的呵护与鼓励、李会滨教授的言传身教以及自身孜孜不倦的努力,才使得自己能够在学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年逾花甲,宋老师依然谨记,自己的人生的每一次蜕变、每一点成长都凝结着母校的关怀、栽培和厚爱——“回首自己学术成长的艰难历程,我深深地体会到,如果没有母校的栽培和师长们循循善诱的教诲,就没有我的学术进步和今天的一切。” 

2.勇于担当以报母校恩。是母校给予宋老师深厚扎实的学术功底并铺展了他人生发展的道路,饮水思源,哪怕是滴水之恩,宋老师也会时刻谨记于心并涌泉相报。受章开沅校长和华中师范大学近万名师生的嘱托,怀揣一颗“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感恩之心的宋老师毅然决然地接受了赴京请邓小平题写华中师范大学校名的使命。为此,他曾一周之内两次造访《红旗》杂志总编熊复,请其从中斡旋;也曾三次踏进中顾委委员赵毅同志的家门,望其转递请求信。为了不辱使命,宋老师甚至使出浑身解数,在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部委之间的同时,还不忘请杨国宇少将指点迷津、请邓拓夫人丁一岚同志从中斡旋。几经周折,当邓小平同志再次翻阅《中原大学校史》书稿后,欣然挥毫题写了“华中师范大学”校名,宋老师圆满而又出色地完成了母校交给自己的这项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无论是义无返顾地进京请国家教委更改校名、请邓小平题写校名,还是于音信渺茫之中寻觅华中大学校长韦卓民的档案并为其秉笔直书生平历史,抑或锲而不舍、夜以继日地撰写《中原大学校史》,每一次的奋勇担当都是宋老师感恩母校的真情流露。

二、进取的人生

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但凡生活中真正的强者,或许不一定是事业有成者,但他必定是一个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之人。宋老师的人生不仅是以进取为第一要务的一生,而且是在一颗敬畏之心和一份实干之力的托举之下而不断进取的一生。

(一)进取是人生的第一要务

在宋老师看来,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拥有了什么,而在于一生实际做了什么,进取始终是他人生的第一要务。宋老师7岁入学堂,19岁开始当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不仅做过“中共广济县大金区委员会”、“革委会”办公室秘书,而且在年仅20岁的时候就奉命带领1000名民兵参加京广铁路“大会战”。试想,要是没有一颗强烈的进取之心和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宋老师又怎能一步步走过那一段艰苦的岁月并且在随后的高考中脱颖而出被华中师范学院录取?正是凭着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宋老师从本科毕业之初一名普通的《华中师范学院学报》编辑,到先后担任原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和副省长李夫全的秘书,之后又分别于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晋升为教授,最后成为国家二级教授。正是在满腔如饥似渴的求知欲和一颗锐意进取的拼搏之心的驱动下,宋老师通过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从初入大学时一名懵懵懂懂的青涩少年迅速成长为华中师范大学科学社会主义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调入中央民族大学之后,宋老师身兼数职、事务繁多,但他始终都在学术领域不断钻研、不断进取,不仅在科学社会主义这一学科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而且还在法学,尤其是经济法学和民族法学领域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

如今,虽然宋老师已两鬓斑白、年逾花甲,但无论身在哪里、担任何职,他依然视进取为人生的第一要务,强烈的进取之心依然不减当年。譬如,自从2007年初轮岗到民族博物馆馆长这一新的职位上之后,宋老师又在民族博物馆研究这一新的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主持完成教育部重点项目——《民族数字博物馆》、由个人独立设计申报的国家重大专项研究项目——《数字民族博物馆》,出版个人专著《民族博物馆研究》,等等;到2010年底,宋老师已经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7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 项,出版政治类著作15部,法学类著作23 部,主编“以案说法”系列丛书5 套共46 部,并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4 项,荣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项18 项。试想,要是没有一颗强烈的进取之心,宋老师又怎么能够从一名贫苦农村的孩子迅速成长为一位在众多领域均成绩斐然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教授呢?宋老师用自己进取的人生向我们揭示了唯有不断进取方能成就未来、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真谛。

(二)进取的人生需要一颗敬畏之心

四十余载勤耕不辍,“三尺讲坛”始终是最让宋老师心存敬畏的神圣之地,在他心目中,教师是天底下最高尚的职业,是自己这一辈子最敬畏的职业。他认为敬畏是人理智的开端,一个人只有心有所畏惧、行有所止,方能一身正气。宋老师一辈子既敬畏于“三尺讲坛”的威严,又乐意在“三尺讲坛”上拼搏。因为“敬畏”,所以宋老师四十余年一直兢兢业业地奋斗在教学的第一线,寒暑不辍;由于“乐意”,所以宋老师甘愿把自己无限的激情倾注到立德树人之中,无怨无悔。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宋老师认为,教师当分两种,一种是专门教学生如何做学问而对学生的品质、作风、习惯等基本不闻不问的“经师”;另一种是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还悉心指导学生如何做人的“人师”。“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怀着一颗对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敬畏之心,宋老师不仅德才双修、以身垂范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人师”,而且还朝着“一流教育家”的方向不断迈进。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无论读书还是做学问,宋老师无时无刻不在教导自己的学生一定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圣人言,只唯真理;要读好书、善读书,持之以恒、循序渐进;要严谨有序、勤奋务实。而且宋老师始终把教学质量放在第一位,特别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深入浅出传授、讲解知识的同时因材施教——针对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另一方面,宋老师对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人格健全与否极为关心,他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科研创新并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倾心地沟通;他时常教导学生要有感恩之心、要学做真诚之人,而且总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来关心和爱护且不图任何回报。出于敬畏之心,宋老师一生兢兢业业,心无杂念、锐意进取,不断攀登学术高峰,不仅著作等身、桃李满园,而且好恶分明、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心存敬畏是一种崇高的心境,在进取的人生道路上,我们应以宋老师为榜样,时刻以敬畏之心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

(三)进取的人生需要一份实干之力

人生须进取,进取须实干。无疑,一个出身贫苦农村家庭的孩子,凭着自己非凡的毅力和顽强的拼搏精神通过一步步的努力而最终成长为一名著作等身、桃李满园和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宋老师的人生是成功的,而这其中的秘诀在于宋老师身上拥有一种做任何事情都要比别人更执着、更拼命的实干精神。从家乡宋家垸到武汉再到北京,宋老师迈出的任何一步都是实实在在的:是一步一个脚印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最后到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所有学业的;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地通过自己的拼搏完成了从毕业之初一个名不经传的《华中师范学院学报》编辑到国家二级教授的蜕变。如今,宋老师已年逾花甲,但他严谨、务实、求真的治学风格依然丝毫不减,无论是大到国家级重大专项课题研究还是小到为学生修改文章,宋老师总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绝不会马马虎虎或者敷衍了事。譬如,在一篇七八千甚至一万多字的学术论文中,哪怕是一个错别字、一个标点符号这样的细微之处他都不放过、不遗漏。宋老师不仅在治学、为人方面一直秉承踏实严谨的作风,而且在教育弟子方面更是如此。他的眼里从来容不得半粒沙子,对于那些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学生,无论是自己的弟子还是族中子女,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好恶之情,一点都不给对方“面子”。正是缘于他锐意进取人生中的这份难能可贵的实干之力,年逾花甲的宋老师依然源源不断地有新成果问世。也正是凭借自身这份实干之力,他才能跻身于中央组织部聘请的“国家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命题专家和考评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聘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评审的最终权威审核专家之列。宋老师一生注重实干、讲求实干,力求在有生之年多存善心、多做善事,努力做到仰不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在这个浮躁的年代,他自觉抵制急功近利、注重实干精神的治学和做人的风格既显得弥足珍贵,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以之为榜样。

三、育人之德才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在当代社会,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不再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当德才双修、以身垂范,从而引导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对社会和国家有用之才。

(一)仁爱之心彰显优秀师德   

在宋老师心目中,作为师德核心的师爱,也如同父母对子女那样只顾付出、不求回报的无私之爱一样纯真、质朴,它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在四十年的执教生涯之中,宋老师一直坚信只有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基础的关爱才是真正的师爱,否则只不过是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施舍而已,学生也根本感受不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因此,他深恶痛绝“老板与佣工”式的师生关系,将任何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当作一次师生之间真诚平等的对话来进行,即使和学生有分歧他也绝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或一味地说服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关注和尊重学生的观点并且超越分歧。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得到自己的关爱,宋老师在教书育人的任何环节上都坚持以学生为本,始终做一个充满爱心、懂得尊重与信任的人。无论是当小学教师还是当大学教师,无论是在华中师范大学还是在中央民族大学,宋老师历来视自己的学生为家里人。譬如,逢年过节的时候,宋老师总会请自己的弟子同家里人一起吃顿饭以解学生的思家之念、思亲之情。不仅如此,在学习方面,宋老师对自己的学生更是严格规范、严格要求,因为他始终认为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才是真正关爱学生。开学之初的课堂上,宋老师就给我们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每写一篇文章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学术论文的规范和要求来完成,否则将被退回去重写直到符合要求为止。记得第一次写了文章请宋老师帮忙修改时,一篇将近六千字的文章任何一部分他都认认真真地进行了审阅和批改,哪怕是一句话、一个措辞甚至是一个标点他都没有放过。对于来自农村或贫苦山区以及有其他困难的学生,宋老师更是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宋老师对学生的爱子之心、舐犊之情还体现为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提携、扶持和奖掖。在学生的学术成长道路上,即使自己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肩膀,宋老师也会用热情的双手将他们一个个扶上学术平台,竭尽全力地支持弟子们的学术勇气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有机会和条件一展才华。教师是学生的标杆和无声的榜样,教师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品行的塑造,宋老师以仁爱之心所彰显的优秀师德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逐步成长为一个品德优秀、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师爱是教师的一种素质、能力,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宋老师以一颗仁爱之心彰显了优秀师德的魅力,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爱,宋老师的身上不仅担负起了更多的责任,而且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时刻德才双修、严格鞭策自己。

(二)德才双修尽显育人风采

教书育人历来是教师的天职,宋老师在执教生涯的四十年里始终把教师这一职业看得高于一切并视之为安身立命之本。为了履行好这一圣神的职业,他无时无刻不以自己的高标准、高要求来践行教师的深刻内涵——德才双修是教师职业素养的核心。在教学工作上,他从来都是精心备课、认真讲好每一节课,绝不一次备课反复使用,也坚决不念讲稿、不讲废话和套话,并且常常通过座谈会或者和学生单独交流的方式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和及时改进教学方法;他既强调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注重对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在育人方面,宋老师以高度负责任的精神从学生个人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着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他刚毅耿直、光明磊落、不惧权贵,尤其痛恨贪污腐化。因此,宋老师常常教诲自己的弟子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做一个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人,至少不能做一个危害社会的人。在学术和科研上,宋老师不仅研究领域宽广而且成就斐然:他不仅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领域拓展到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领域、民族博物馆研究领,而且还开创了民族法学体系研究的新领域;在2009 年评聘二级教授的时候,尽管当时中央民族大学提出诸如“近5年内论著(第一作者)被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引证不少于150次”这样几近苛刻的条件,但 “国家图书馆科技查新中心出具的检索证明”,证明宋老师5 年内发表的论文在中国期刊全文引证数据库中,共有50 篇被他人引用198 次,其中被引用频率最高的一篇论文达18 ,最后宋老师凭借5个条件以绝对优势顺利地被评定为二级教授在行政管理工作上,宋老师调到中央民族大学后不久,便着手组建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且兼任民族法学研究所所长,随后又担任学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科研处处长兼学校“211工程”办公室主任等职务,为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宋老师可谓是鞠躬尽瘁。作为一个典型的“双肩挑”的人,宋老师不仅一肩挑起数职,而且切实做到了教书、育人、科研和行政一样不误,这是师者的垂范作用的彰显,是教师对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升华,更是德才双修的更高层次的践行。宋老师对于弟子的品德教育不只是时常谆谆教诲,更多的时候是以身垂范。譬如,宋老师特别注重对师长的尊敬和对父母的孝顺,他不仅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及时问候父母、师长和亲友,而且要求自己的学生每年春节回家必须向父母躬行拜年之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0年的辛勤耕耘,宋老师独立培养的158名研究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个领域中,不少人都已成为国之栋梁,有的已经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宋老师四十年的执教生涯生动而又详尽地展现了他德才双修的育人风采,是人民教师的榜样。

六十年曲折艰辛的人生历程,四十载勤耕不辍的执教生涯,宋老师以博大的感恩情怀、锐意进取的人生、德才双修的育人风采为我们树立了人师之典范,无论是在治学还是生活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宋老师都堪称楷模。纵然岁月老去、时光不复,但宋老师高尚的道德风貌、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是弟子们人生成长道路上无声的榜样和不竭的动力。


责任编辑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