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三中 静待英才——追忆百年校史 书写未来华章
天津市第三中学线上校园开放日(一)
天津市第三中学创建于1901年,是天津市创办最早的一所官立中学,至今,学校历经有121年历史。星移斗转,岁月悠悠,天津三中见证了祖国走过外侮内患,迎来人间春色的历程。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有爱国校友于方舟、安幸生、赵天麟等革命先驱追求真理,舍生忘死;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魏寿昆、朱宪彝等优秀毕业生成为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为祖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勇挑重担,无私奉献。一百二十余年,天津三中用厚德博学的学术文脉,“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信念,薪火相传的奋斗精神,“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今天,站在时代潮头、焕发勃勃生机的天津三中敞开怀抱,欢迎新一届初中毕业生的到来,在这所百年名校浸润精神,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世纪之初,在维新变法、兴办新学思想的影响下,天津贤达之士高凌雯、王世芸等经过多方努力,于1901年3月9日(清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十九),将“稽古书院”旧址(原天津城西北角)改设为“天津普通学堂”。“天津普通学堂”开国人自办中学堂之先河,其课程设置基本已达到近代中学教育要求。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天津地方官府恢复,认定学校以官办为宜,遂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春,“天津普通学堂”移交天津知府衙门,更名为“官立中学堂”。自此,天津市第一所官立中学堂诞生。学校致力于国民教育,招收的学生多为家境一般或清贫的劳动人民子弟。此后几十年,官立中学堂的校名经历多次改变,但民间仍常用“官立中”一名,可见其名声之大。
天津普通中学堂旧址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学校改名天津府中学堂。
辛亥革命后,1913年,天津官立中学堂归属直隶省,改名省立天津中学堂。
1916年,又改名为直隶省省立第一中学校,王用熊任校长。
王用熊校长曾同严修等一道去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更新教育观念,改进办学举措,其在任期间奠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格局。他规范管理体制和课程设置,重视体育运动和社团活动,积极推进师资力量建设,所聘教师注重资历、品行,均有专长。学校当时人才荟萃,治学严谨,省一中渐具规模。
“五四”时期,学生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声势浩大,被称作“天津的巨擘”,涌现出了一批仁人志士,中共天津地委第一任执行长(书记)于方舟、天津市工运领袖安幸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于方舟、安幸生与周恩来、邓颖超同志同为天津“五四”运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卓越的领导者。
1928年,直隶省改名河北省,学校改名为河北省立第一中学校。天津著名社会活动家、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马千里出任校长。马校长竭尽全力,革除旧弊,倡导爱国教育,为学校发展呕心沥血,病逝于任上。后人为纪念马校长,为其建千里园及塑像一座。
省一中时期,学校呼应当时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不断更新办学宗旨,提出“公勇、诚朴、勤慎、和厚”的校训,对学生实施较深的普通教育,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各项实业或升入高等学堂奠定了扎实基础。
1933年,学校奉教育厅命令,改名为河北省省立天津中学校。在此期间,学校继续发展壮大,实现了学制调整、课程改革、规模扩充、制度完善。学校教师严谨治学,责任心强,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不仅教书,更重育人。结合时政,学校提出“自助、自尊”的校训,彰显了省津中的办学特色。
学校科学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毕业照
1937年9月河北省全境沦陷,学校处于日伪政权统治下,学校教育遭受空前劫难。在艰难的处境中,师生一直坚持斗争反抗,“学生自治会”“读书会”“青年抗日先锋队”等学生爱国组织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期间,天津市内重新建立的第一个中共地下支部就诞生在我校。我校首届毕业生赵天麟,时任耀华中学校长,因支持师生抗日被日本特务暗杀。
赵天麟(1886.7.6 -1938.6.27),字君达,革命烈士,天津市人,著名爱国教育家。赵天麟生于 1886年,是天津市最早建立的官立中学堂(现为天津三中)的首届毕业生。
1940年秋,学校由省府移交天津市,改称天津特别市市立第一中学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5年9月学校复名河北省省立天津中学校。学校师生虽摆脱了日伪的长期统治,但又复归国民党独裁统治,学校仍处困境之中,但是广大师生坚持正常上课,课余时间与国民党反动政府进行不懈斗争。其间,学校成立了第一届校友会,并策应在校学生地下活动,迎接解放。我校校友为天津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的“巧送城防图”的故事中,五位地下工作者中的三位都是三中校友,这张城防图,对解放天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天津解放战争前夕,搞到敌人“城防图”的五位地下党员,40年后重新聚首,五人中三人为天津三中校友,他们为天津三中40届的校友王处荣同志(右一)、46届校友赵岩同志(右二)、刘铁錞同志(左一)。
1949年1月,天津解放。走过沧桑岁月,历史名校翻开了新的一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谱写了人民教育的新篇章。1949年8月1日,学校更名为天津市第三中学,更名后的第一任校长是胡夏青女士。
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新的教育制度的建立,注重求真务实,努力建设新型教师队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学校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兴盛时期——1959年被确定为天津市重点中学。为适应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1960年9月,学校搬迁到现址——红桥区丁字沽一号路。
改革开放后,学校发展迎来新辉煌。各届领导班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着力发扬天津三中优良的办学传统,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学校不断实现着新的发展。1982年学校办学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1984年学校再次被确定为天津市市级重点校,1994年被列入“中国名校”,2007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世纪90年代,学校将校训增改为“创新、务实、自助、自尊”。
进入新世纪,学校办学水平再上新台阶。2001年学校被评为天津市“三A”学校,2004年学校完成高中示范校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高中,2009年学校创建成为天津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2013年学校创建成为天津市高中现代化学校。2019年以来,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天津市领航工程基地学校、天津市普通高中物理、数学学科特色课程建设基地、天津市“新课程、新教材”市级实验校,2021年,入选天津市品牌高中建设项目培育学校,成为全市三十所的培育学校之一。学校已形成了教师“兢兢业业、治学严谨”,学生“崇尚质朴,品学兼重”的良好校风;确立了“以天下为己任,青年壮志,舍我献身”的学校精神和“公勇和厚”的人文素养教育特色,学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2019年,天津市红桥区委、区政府决定将芥园道铃铛阁地块划为教育用地, 用于建设天津三中南校区,为周边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也将成为学校发展的新契机。
学校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以师生为本,共同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努力培养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兼具、人文情怀与科学素养相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融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为动力,扎实推进课程改革,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实现百年三中的新辉煌。
天津三中南校区复建效果图
撰稿人: 李颖辉
审稿人:肖洪燕
排版制作:邢文胜
核稿人:魏艾 郝连婷 刘惠
领导审核:尹淑霞
责任编辑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