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波:百年树人、春风化雨——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百年树人、春风化雨
——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张献波
凤凰新闻社讯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民族法学界泰斗——宋才发教授一以贯之的秉持此精神,在传道青年学子、授业入学新生、解惑法科学生中,很好地诠释了“师之大者,为人为学”的真谛;以“严于律己、诲人不倦”的理念、“学海无涯、精于科研”的学风、“良师益友、以身作则”的信念,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当代法学青年学者,可谓“春风化雨培新苗、立德立言传后人”。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
一、传道——言传身教、敦敦教诲
一个人、一水杯、一话筒、一讲台,构成了宋才发老师上课的舞台。如此简洁且单一的画面,被一位法学大家通过慷慨激昂的陈词,勾勒出了一幅负有生命力的画面。宋教授用自己的良好品质,深深地感染了每位同学;脱稿授课的方式使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那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言传身教授真经。精神矍铄、神采奕奕的宋才发老师,虽年过古稀之年,却依然活跃在大学的讲台上。执教半个世纪的宋老师可谓桃李满天下,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有幸接受宋老师的耳提面命,能够近距离受到老师的指点与教导,能够使我们青年学生茁壮成长。虽然宋老师已满头银发,但依然精神饱满、红光满面,每当听宋老师授课的时候,都会被宋老师和善的目光、精彩的授课所吸引,瞬间觉得他老人家和我们青年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亲切感。宋老师具有与众不同的授课方式,从开始上课直至下课铃响起,宋老师始终站立且脱稿给学生们授课,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和切身经历,教育我们每一个学生“为人、为学、为事”。
敦敦教诲育新材。首先,宋才发老师身体力行,通过言传身教,一方面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站在一名青年学生的视角上来审视“传道、授业、解惑”的实践逻辑,不难发现宋老师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其次,宋老师严谨的治学风格,深深地感染着求学中的青年学子。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求学是人生的升华,养成严谨的治学风格至关重要,需要我们把握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尽一生去努力活到老、学到老。再次,要能够坐得了冷板凳,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成功与失败往往就在一念之间。需要经受一段默默努力、悄悄发芽的积累阶段,需要经历一次增量提质、涅槃重生的奋斗过程。然后,要学会大智若愚、与人为善,杜绝抬杠子行为。真正领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深刻内涵,理顺语不平、则气不顺、则文不畅、则事不成的逻辑关系和现实意义。
二、授业——循循善诱、教导有方
“学高为师”。学习的过程就是拜师学艺,练就一身功夫的过程,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能坚持到最后的,可能就会是“胜者为王”。
循循善诱传真知。首先,传授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宋才发老师学识渊博、见多识广,授课三尺讲台五十华载,传授真知灼见、授业方法得当,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消化吸收。其次,准确把握学术定义与概念。只有正确理解做学术、做学问的深刻内涵,才能提高学术水平与理论素养。再次,做学术要追求实践性真知和为现实服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际出发,立足现实需求,在实践中出真知,同时又要与学术相结合,实现两者的互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然后,正确处理好“博”与“专”,“新”与“深”的关系。要先当“快手”,后当“高手”,再当“好手”,青年阶段既要博览群书、增长见识,也要专攻术业、择一而专;既要与时俱进、求实创新,也要深耕基础,夯实根基;既要仰望星空、抬头看路,也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教导有方播学问。首先,要厚积薄发。做学问需要厚积薄发,“厚”是指要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多方面的涉猎;“积”是指要广泛积累、博古通今、大量阅读,扩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知识;“薄”是指要在积累与沉淀过程中,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进行升华与提质;“发”是指要把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体系进行不断地凝练、不断地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展现出。其次,要独成一家之言,即所谓“百炼成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习就像是一场修行,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每位徒弟在练就一身本领的同时,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探索与进步的过程中,练就一身独门功夫。再次,“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纸上得来终虽浅,欲知此事要躬行”。他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学子,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要求我们在所撰写的文章中,要体现字里行间皆心血凝成,皆凝练而生;求学是一定范围、时间、对象的读书,要设定预期的目的和短期的目标,需要经历艰辛险阻和荆棘坎坷,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也较难短期速成,要有一股傻劲去持续不断地进行。
三、解惑——传授学业、解除疑难
师者令人所敬。为师,宋才发老师能够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能够真正具备三颗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为事,宋老师文笔斐然、深耕书海,是一位“惟寻真知启后人”的法学学者、法学大家。从宋老师的课程中可知,对于青年学子而言,需要我们树立“立德立言”的大理想,因为人的一生短暂而弥足珍贵,难得有几句话被人记住或传诵,把握当下、珍惜眼前,所谓“愈知谦卑者,愈有成就”。
传授学业定方向。首先,找准研究领域。做学问要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刀刃上的精神,俗话说“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只有在正确的方向上,走正确的道路才能不断精进,才能有所突破。在前行的道路上,只有把自己摆在平常人的位置上,抱平常人心态,不要居功自傲,更不能盛气凌人,才能找到自己最感兴趣且最擅长的研究方向。只有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专业问题,同时也要从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做起,切忌好高骛远,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其次,选对研究主题。做学问要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明确研究主题之后再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只有具体的、明确的研究主题才能功到自然成,并在该主题之下进行知识的积累、不断进行实践,最终才能厚积薄发。再次,拟好文章题目。根据研究的主题进行拟定好题目,根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定好题目,只有确定合适的题目,才能够撰写出好的文章,好的题目是论文成功的一半。
解除疑难择道路。首先,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所谓“性格决定命运、习惯塑造性格、信仰孕育信念,知识产生信念,知识更是命运的源头”。只有学好知识、不断进取方能有机会宁静致远。因此,机遇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青年学子要积累沉淀,要学习成长。其次,要“放下身段、不断下沉、掌握一手资料,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学习和实践是方式和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创新,学术创新指学术研究要创造出新的东西,发明新范式、新方法,阐释新思想、新观点,发掘新材料、新证据,一句话即知识源自创新、始于实践、来于探索。再次,学术创新、知识创新不等于课堂教学和知识普及,创新需要一系列主客观条件以及内外部环境,必须以问题为中心、以实际为导向,善于提出和捕捉问题是创新的前提,问题意识是学术创新的源头和驱动力。因此,树立创新意识、探寻问题、积极实践至关重要。
责任编辑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