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弘光纪事》《香:文学·历史·生活》《梁》李林荣 |
凤凰新闻社讯 来源:中国文学网
《黑洞:弘光纪事》,李洁非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一部有迹可查的中国古代史,看似上下数千年,周而复始的朝代更迭,轮回再现的治盛衰亡,却每每在长则三五百载、短则一度寒暑的时间跨度内,展示出某种相似到令人心惊的单调节拍。这使历史的经验变得越来越容易被简化,也使历史的惰性显得越来越强大。或许,历史本来就有这么一种机械、乏味的动感。或许,这只是无数述史者机械劳动、重复修辞的一个虚幻的叙事效果。这点悬疑,在李洁非的“明史书系”第二部——《黑洞:弘光纪事》中,被收缩到一个具体而微的典型样本上,进行了探察和求证。自1644年6月朱由崧于南京即皇帝位,到1645年5月这位弘光帝遭擒于皖,南明弘光朝在历史上的实际存在,直如长河上的一点飞沫般短促、轻忽、微细。但它从无到有、由始至终的过程和远近层叠的相关人事因由,经《黑洞》“史传叙事其表”、“思悟认知其理”的再现与开掘,确实表现出了一种如黑洞般强大的史实和史识的吸纳力。“国变·定策”、“四镇·武人”“桃色·党争”等10个篇章,把弘光小朝廷前世、今生和后事的一系列史实,分解成了10幅细节井然、脉络生动的剖面图,也把因“弘光纪事”而生发的历史思考和社会批判,演绎成了10个关键话题。这当中,明显可见的一个聚焦线索,是对文人集团以及主要由他们来维系的个人节操和社会伦理价值的关注。沿着这条线索的走向,《黑洞》仿佛透露了这样的消息:相似的历史画面背后总有迥异的成因,而迥异的成因也总能导致极相似的历史后果;横跨在庙堂和江湖之间的文人集团,对此虽然无力回天,却也难辞其咎。
《香:文学·历史·生活》,[美]奚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孔子有名句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由此,中国文学的土壤里,布下了尊重鸣禽、走兽和香花、芳草、秀木的观念火种。西人来得更直接,从他们的文学天地混沌初开之际起,就确立起了崇尚自然、模拟自然的鲜明取向。捧读这册图文并茂、通体内外都发散着源自大自然的种种芳香的精致小书,近观雾霾重重的城市风景,遥想时空远处的天然生态,不能不生出几分慕古漂洋的悠思。自然界的香,本也并不都那么美。从动物和矿物而来的不少类型的香,即使不论香源本体的身姿、形状是否曼妙可观,仅就香论香,不问出处,想必很多人恐怕也只能闻其香而却步。比较起来,还是植物的香最为素净可人。《香》这本书正是只谈这人缘最广的植物之香的“专著”。薰衣草、迷迭香、藿香、薄荷、玫瑰、月季、茉莉、丁香、莲荷、菊、檀香、乳香、没药、桂、橘、柠檬、葡萄柚,南北东西、陆生水养的各路带香一族的花草树木,齐聚书中,一一听由作者点名、介绍。行文谋篇韵致,皆取絮语散文路数;篇首摘引诗句,均因草木芬芳而来;品香述史传知,时有家居心得穿插。合观之下,11万余字,190多页,书的体量不算厚重,书中的香语、香事和香图,却颇堪长记、长念、长回味。
《梁》,梁思成著,林洙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梁”,是梁思成先生用过的一枚作品章上的印文,也是梁先生这本图文作品合集的书名。“相册+文章+手绘+私信”,标示在封面书名下的这行字样,如实地表明了全书的内容。其中的“相册”部分,实际是从书的封面——梁思成先生1962年在清华大学寓所的一张彩色留影开始的。照片中梁先生清癯、沉静的面容,闲适而又略显疲惫的神态,整洁雅致的室内陈设,以及摆放在梁先生身旁一台硕大的木质箱式收音机上的一帧青年林徽因的黑白照片,恰好浓缩了那个时代留给图中人的一切重要印记。紧接扉页之后的,是总共6个页码半透明纸质的手绘图和摄影,所绘所摄的是山西应县木塔和大同善化寺两处古建。手绘稿、渲染图和实景摄影,透纸面而相叠映,默默印证着一位造诣精深的建筑学家一丝不苟的专业素养。与此对称,接近书尾处的16页西式建筑手绘图,则是梁思成1924年留美时的课程作业,图上还存有老师打出最高分的笔迹。“相册”部分,以40余幅照片,依次呈现作者幼年、青年、中年、老年时期在生活、求学或工作场景中的神情造型。内有摄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10多幅,属以往稀见。 “文章”部分,共收文18篇,以解放初期作者苦心孤诣,与清华大学同仁陈占祥联名上书,为首都古城保护建言献策的《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梁陈方案”,在“文章”部分压轴。全书最后一部分“私信”,收有作者致编者的20多封信,半为文字排印版,半为手迹照片版。这部分在全书418页篇幅中,所占比重甚小,但作者秉性里的那种和暖、细腻的情趣,却也在此流露得最多最直接。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沈志华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
1956年至1957年在新中国史册中留有不寻常的记录。从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到热风和冷雨的交织、相继,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都经历了复杂的考验。但在以往与此有关的史传和纪实著作中,对这两年的描述、再现或研究,多集中在内政范畴。而沈志华教授所著的《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在全书共9章的格局内,以5章的篇幅重点突出了这期间新中国外交事务方面的际遇和动向,并且将此与国内的政情、政策变化,做了互有联系的细致梳理。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东欧危机、莫斯科会议,以及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领袖对这些国际问题的反应,在书中都列作醒目的专题,予以深入厘清。这当然还不是历史认识的全部,不过,正像作者所说,对于已出版、公开的国内档案文献和报刊资料的广泛征引,对于地方档案馆馆藏文献的努力挖掘,对于俄国解密档案文件的充分利用,对于回忆录和口述史的慎辨慎取,已足以确保这本书最基本的史证品质。
凤凰新闻社【责任编辑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