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社副总编刘韧忠先生创作的
微电影《桥缘》喜获“红色引擎”奖
【罗文】
2017年9月23日,由武汉市人民政府和北京电影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五届中国·武汉微电影大赛在武汉传媒学院落下帷幕,我社记者、副总编刘韧忠写作并参演的微电影《桥缘》获得了本次大赛“红色引擎”武汉特色奖。
为了展现青年一代建设者为祖国交通事业挥洒汗水、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再现青年建设者艰辛的建设历程和工地爱情,反映青年大学毕业生成长经历,刘韧忠通过在中交二航局沌口大桥项目部亲身体验,创作了以建设者为原型的微电影《桥缘》,拍摄完成播出后,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影片以轻松的形式讲述了青年故事,宣传了正能量,符合“红色引擎”主旋律,纷纷给予好评。
《桥缘》是中交二航局武汉沌口大桥项目部致力于打造“家园文化”的成果之一,通过在微电影比赛等各种活动平台进行展示,不仅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武汉沌口长江公路大桥,同时也对中交二航局进行了广泛宣传,反响良好。
——————————————————————————————————
凤凰新闻社副总编、编剧刘韧忠
又一新作、电影《南凤传》即将开机
党的十九大颁布了振兴农村的“三农政策”,我社记者、副总编刘韧忠前往广东几个城市采访时,与广东的媒体记者、梅州市的企业家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交流中对刘韧忠深厚的编剧功底大为赞赏,梅州市的企业家们得知刘韧忠是个编剧,先后邀请他创作完成了微电影《农民的儿子》,记录宣传片《梅畲新貌》等剧,看到这些影片后,八寨古镇旅游公司钟总当即决定投资拍摄系列院线电影《南凤传》并把写作剧本的任务交给他,指定广东省鸿艺集团影视公司进行拍摄。
电影《南凤传》讲述当地一位明国时期的传奇人物何南凤的故事,为了把何南风的传奇故事展示给广大观众,写出符合时代、剧情精彩好看、具有观赏价值的电影,刘韧忠不辞辛苦的亲临何南凤的故居----广东省梅州兴宁市石马镇采风,并不辞辛苦的亲自前往几个市县的寺庙与长老和主持交流收集资料和素材,
刘韧忠同祥云庵住持释法师交流中
编剧刘韧忠,观音宫住持释法师。
经过几个月的编写创作和精心修改,经投资方、制片人、导演,以及有关专家们的一致认可,由国家宗教局和广电局的严格审核后,最终定于2018年年底正式开机。
刘韧忠同观音宫主持、投资人,制片人等
何南凤,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生,广东梅州兴宁市石马人,字道见,又称半僧先生,牧原和尚等,他自幼博览群书生而颖悟,过目成诵,十五岁便入秀才,随后每试辄冠军。早年便偶阅佛教《坛经》,一次读间恍然有悟决计出家。他的父亲得知后把他从佛寺带回来,仍叫他专心研究儒家经籍,年二十八岁中举(明万历四十年己卯),第二年入京会试时与黄山的普门禅师相遇,两人志趣相投谈禅,他考上状元后因故被皇上取消了状元资格,为此他心灰意冷便决定出家再次当上了和尚。入寺之后他远游山东、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地名寺。至今在神光山佛寺、平远文殊寺、龙川石岭寺、兴宁曹源寺和祥云寺等地寺庙仍保留着先生住持多年、并在神光山麓亲建一座曹源寺的记载,先生晚年还住持过江西豫章普济寺,晚年定居于普济山。
何以称半僧?以其时而僧,时而俗,又时而僧,则谓之半僧云尔!"行文叙述,处处显现其个性。"读周程及阳明白沙之书,便以道学自任,欲弃举子业,青山绿树,不以易紫绶金章。"、"屡弃笔砚,绝交际,即显者名人文字相赠,一切焚却。然参禅得力之后,辄旁通儒典之奥,诗文之妙,恨见地及之,而机候不及,故常拈举业示门人,谓门人不能传其禅,奈何并举业亦不能传耶!"这种独特怪异的心情,事实上是何南凤的理想追求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所造成的。明末社会在风雨飘摇之中,既不能"处为真儒",又不能"出为王佐",干一番经国济世的大业。于是,他由儒入佛,希望在虚无中得到解脱,然而又未能忘记现实:一方面"修齐治平"的思想在他的潜意识中常常出现,慈母妻女的形象亦使他难于释怀;另一方面,现实又不容许他有所作为。这种无可奈何而又不能追求解脱的矛盾心态,在文中描写得入木三分。
何南凤先生博采各家,分别创立了亦佛亦儒、亦僧亦俗的新流派,以"劝人行善"为主要教义。由于其学说适应了当时客家地区群众的需要,在粤东、赣南、闽西一带以及东南亚多个国家都有其门徒,其学说颇有影响。他信佛参禅,不但是佛教临济宗传人、还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虽然当了和尚,却不拘形式上的仪节和禁戒,仍饮酒食肉。娶妻生子,"成婚后,妻亦和,得子后,子亦孝"。他仿照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而撰写的《半僧先生传》,是一篇极有个性的绝妙文章。从该文可知,南凤的名号很多,最后取号牧原。"牧原者卑以自牧,牧一条水牯于广平之原,自治生平虚矫褊侧之习气云尔!"从这一名号中,已透露出其不同凡俗的品格。
何南凤是一位如同济公般的传奇人物,而且所著诗文不少,但他不愿集而成书,每数月即取手稿投之于水火。而今仅存他的门徒辑录的诗六十四首,歌吟赞偈十一首,尽牍八篇,文十二篇,名曰《初堂余稿》。前人有评:"疾没世而名不称,非先生志也。独怪今来,实学真才,脱然名利如先生者。回不多觏。"他逝世后(清代顺治八年(1651)卒,终年六十五岁),其门徒印致在普济山建塔一座,在塔内安葬南凤的骨骸。当年神光山南凤的僧徒也在曹源寺右边修建南凤的衣冠冢,安葬南凤的的发爪、法器遗物。
过去,客家地区僧尼做佛事时所唱的小调词曲,如《劝亡魂》、《打关灯》、《打莲池》、《血盆经》等多出自何南凤之手,它脍炙入口,经久传诵。他从儒入释,以释证儒,虽弃儒而终不忘儒,虽出家而终想家,认为儒与佛有许多相通的道理。他创立的"横山堂"学派,主要是参禅不必拘于形式和禁戒,参禅与习儒相通,而且" 自信即佛","无事外求","说法以度众 生,修身以平天下",积极救助众生与自立精神至今为佛门所称颂。他创立的佛教流派广传国内外。泰国龙福寺住持彰慈大师(石善光),就是他的六传弟子。
何南凤的对联和诗很有哲理。其一联是"念佛是谁?不点开这只眼睛,切忌摸风捉影;参禅无别,但讨得那边口鼻,自然动地惊天!"; "戒律道根基,澄练一心,直令冰清玉洁;慈悲佛种子,包涵万品,须同海阔天空"。他写的戊子再往神光:"青山绿树透神光,多少游人堕渺茫。几度挂瓢图远况,这回凭几梦幽香。闲名未谢为身累,往事全忘得趣长。何必赵州年百二,但知住处免奔忙"。至今仍在人们中流传。
凤凰新闻社【责任编辑 田长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