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社

文章标题:南斯拉夫电影《桥》为例讲解电影的写作方法 之一讲解:刘韧忠

添加时间:2017-03-09 17:01:43


南斯拉夫电影《桥》为例讲解电影的写作方法 之一            

                                           讲解:刘韧忠

一部影视作品,要记住,大纲是“魂”,人物出“戏”,台词逗“(趣)事”情节调“味”。写剧本是一个很大的的工程,而写一部电视剧更加庞大,它需要编剧足够的能量和激情,要做充足的准备。没有好的创意不要轻易动笔,在写故事之前的素材、桥段和细节的积累特别重要,还有情绪的积累等,千万不可靠着小聪明去速写,快速写出来的东西往往会有很多的瑕疵不中看。

我们是编剧,既然要学习写影视剧,那么首先要学会看影视剧,如果你连看都看不懂,你怎么能写好剧本?写得再多不可能被人喜欢。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一部堪称世界之经典的前南斯拉夫二战电影《桥》,希望大家便看这部电影边参照我讲的做参考,所以就是为了让你边听边看,要反复的看,不是要你看热闹,要你看的是《桥》的写作奥妙,《桥》的写作技巧,看人家是怎么写的,人家是怎样把握的节奏。

426759878276407509.jpg

有人说《桥》这部电影的年代已久,现在讲这个是不是不结合现代,错,《小兵张嘎》这部电影该老吧?但到至今为止,没有一部儿童题材的电影写得有他好,因为一号人物嘎子在剧中是活灵活现的,活生生的生活形象展示在观众们的面前,因为编剧写活了这部电影。

202124057203372652.jpg

还是说《桥》。首先提示要大家看看这部片子,他好就好在非常符合编剧学习写作。

757712383265851237.jpg

《桥》这部电影有以下值得学习的:

1.非常有想象力,2,不拖泥带水,十分干净。3.精彩的对话,4,故事非常清楚,不饶弯子,5,有趣的,现代的主题,6.有棱角,有生命力,7.主角身份清楚,8.具有能打动观众的能力,9,能使阅读剧本的人,有大兴趣。10,既有戏剧性,又有理论性,能激动人心。

大家对照着电影《桥》看是否符合如下整体要求,我们写剧本时切记,并且根据《桥》可以对照是否具备了以下几点:

写剧本的手法:

1,把核心弄明确。

2,正反两方主人公牛逼出场。

3,交待所有人物关系和情感关系苗头。

4,用事例说明人物性格。

5,主人公核心台词。

6,如何让配角都与主线主人相呼应。

7,正反两方势均力敌甚至敌更强。

8,主线激励事件及伏笔如台球开杆。

9,每个桥段数个抢眼小设计或细节。

10,每一块重点戏如何结构。

11,设计危机。

12,解决剧变。

13,编制矛盾和分化矛盾。

14,两难或多难抉择。

15, 完成全剧独特风格氛围营造。

16,独特叙事结构大到笼罩全剧小到一块戏。

17,每步走扎实别指望后面。

18.有用或有趣的戏才留。

这段在写任何剧都不可少,希望大家能背下来,在写本子时脑子里就装着这些东西,沿着这些要求写没有错的。

故事就是讲有曲折,有对比,有不顺利,有苦难,有矛盾点,有惊险,有变化,跌宕起伏。

根据以上的几点,我们围绕这些来看这部电影,并从这不电影里的故事情节学习写电影。

【这部电影以《桥》命名,桥也是本剧的核心(既戏核)也可以说成是故事的起始“点”,本剧设计的人物非常有趣,也合理,这个故事正反两方的人物出现后,他们和《桥》从开始一直贯穿到结局,始终是沿着桥的这条线路往下延伸,这就是故事“线”,整个故事的线路清晰,结构紧凑,围绕着保护桥和炸桥散开“面”的人物与事件从始至终没有弯曲走偏,而且涉及到的每个地方始终与《桥》紧紧相连。】

一个电影和电视剧的写作离不开(---戏核---点---线---面,)之所以把这部电影拿出来做教材,因为他具备了一部电影的写作最基本的和必须的理论知识,非常适合我们参考,掌握了这部剧里的写作技能和手法,将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水平的进步和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他虽然是部战争片,但其中包含着很多我们应该掌握的写作知识,根据这部电影我们可以得到很多的启发,我们可以学习到剧中的很多有用的东西,比如人物的塑造、场景的设置、事件和高潮的设计、人物在剧中的亮点与所起的作用,他们如何推动剧情、剧中人物是怎样的转变,如何设计障碍、如何写出经典而精简的台词等等,整部剧没有一处废场,也没有废话。】

老虎:正方一号人物,中尉军衔,接到炸桥任务后任小分队队长,

霍夫曼:反方一号人物,上校军衔,博士学位,德军派往守桥部队最高指挥官,

【整个故事一直是以这两个人物作为对手往下延伸,一个接受的命令是要护桥,一个接受的任务要炸桥,两个各有着特殊使命,也有着敌我矛盾的人物先后在剧中出现,就是因为这样的两个不同角色,生与死的抗争的人物之间斗智斗勇的对抗,却紧紧的把观众抓住了。

再如《疯狂的石头》保护石头和偷盗石头之间的对抗。设计了这些,正反两条线自然就有了。

假如我们想写一部家庭剧,可以借鉴一下,设计出这样的两个人物,一个想方设法要离婚,一个不顾一切的保护婚姻和家庭,再设计他们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和其他有关联的人物。

说起人物设计,不要刻意的去设计好人和高大全式的人物,《桥》里的人物看不出来他们好的哪里,老虎:见到长官都不懂得敬礼,长官也不责怪,说明领导都知道他是这种吊儿郎当的人物,其他人物也一样,接受任务时没有说为了谁谁去杀敌报仇,甚至为国家为人民这样的豪言壮语都没有,一切都是无声的接受任务(这就是用形体代替了台词),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是个军人,军人的职责是什么,应该去干什么。

老虎带领的小分队没有任何的外援,但人员到齐后他们几次得到部队给予的暗中支援,前面都没有啰啰嗦嗦的铺垫和描述,但让观众们看到以后马上就明白了是上级为帮助他们安排的,如:发报员、修女。

    以下对照着我所拉出的片子参考:小分队定为主线,德军作为副线,在观看这部影片时一定要注意和分析主副两条线并进的方式和时机。】

1,旷野  日 外

*四处无人烟的土石公路上,一辆摩托车开道,紧随其后的一辆敞篷车,由一辆坐着一队德军士兵的卡车的保护下驶过……

【【字幕:1944】】

* 汽车后面扬起一片高高的灰尘……

【一开始出现的是反方人物和这样荒凉的镜头,把观众引入了残酷的战争年代,同时展示了当时的南斯拉夫在德军的占领下的凄凉状况。】

2,车里  日 外

*施密特全神贯注的驾驶着的汽车。

*霍夫曼坐在车里朝左右方向看了看……

【这场虽然没有台词,只有短短几秒钟,但让观众们看到了一个老练而很有心计的德军指挥官形象出现。这场戏采用了无对白,无文字介绍,以画面把副线的一号人物形象展示出来,

可想而知,假如我们在写剧本时会想到让观众首先知道和认识他是谁,有可能会有对白或者字幕提示,但这场戏虽短,却留下了一个伏笔,看到这里,观众们会猜想:他是什么人?他要去哪里?】

3,山路上  日 外

* 四处森林密布而险峻的大山间,一座十分耀眼的白色大《桥》屹立在两山之间,将两座大山连接起来。

【每当写到一处新的场景时,最好把背景的环境描述清楚,以便于导演选景,因为剧本是一剧之本。】

* 小汽车载着霍夫曼驶来。

霍夫曼:停车。

* 小汽车停下。

* 施密特下车,小跑着帮霍夫曼拉开了车门。

* 施密特下车后走到路边,看了看山下的桥。

霍夫曼:(头也不回)施密特,我的望远镜。

施密特:是,少校先生。

霍夫曼:(接过了望远镜)是这座桥,就是他。

施密特:是这座桥,少校先生。

* 霍夫曼拿起望远镜观察……

推出片名……《桥》

【这场霍夫曼说的:是这座桥,就是他。接着施密特重复:是这座桥,少校先生。

通过剧中一开始两人的对白,这样就告诉了观众这个故事的主题就是《桥》。

假如我们去写这场戏,担心观众们看不明白,极有可能会写出这座桥是哪个年代建的,是哪家建筑公司承包的,花了多少钢筋和水泥,死没死人,共花费了多少钱,工期多少,甚至有可能写出桥的高度和跨度,但看了这部电影,经过拉片子解释,大家就会明白了:“原来这么简单,这样写就可以了啊?”对,就这么简单。】

4,空镜  日 外

*大桥全景……山川、峡谷、河流……

【这场虽然是个空镜,(场景过度)画面只有桥的全景,但展示了大桥的整个面貌和形象,这座桥所处在的险峻位子,写出了让观众看到桥的前后和下方的险。】

5,山路上  日  外

*摩托车、敞篷车沿着公路驶过……

【这是一个过场戏,采用了另一个角度向观众们展示了桥的位置之险峻,】

6,敞篷车上日外

*不时的有德军士兵巡逻。

*施密特驾驶着车,霍夫曼坐在副座,通过一道道哨卡沿着山上的公路朝着桥头驶去……

【这场戏用画面背景展示了德军在离桥很远的地方都有着重兵把守着,也让观众们看到了此处的险和炸桥的难度。】

7,桥上   日外

*不时的有背着枪巡逻的德军士兵走动。

*施密特驾驶载着霍夫曼的车行驶在桥面上……

【通过霍夫曼的到达和经过桥面,把桥面的状况展示了出来,以此渐渐接近了剧中主题。】

8,桥头    日 外

*几名全副武装的德国士兵站着岗亭守护在桥头上。

*另有几名士兵坚守在两门多管的机关炮处。

*马可--冯--菲尔森站在路边等候着。

*施密特驾驶载着霍夫曼的车缓缓驶过哨卡……

*哨兵扬起了哨卡的栏杆放摩托车和汽车通过。

*敞篷车驶过哨卡停下,霍夫曼下了汽车走向菲尔森,两人互相行了个军礼。

菲尔森:(自我介绍)马可--冯--菲尔森,第238山地团团长,本团负责保卫这座桥。

霍夫曼:(自我介绍)霍夫曼博士,国家保安总局的,中南最高指挥部派我来这执行特殊任务…你知道我的职权了吗?

【两人的自我介绍,在这里让观众知道了他们的身份,重点的告诉了观众他是一个博士。

菲尔森:我接到了最高指挥官的命令。

霍夫曼:这是陆军元帅亲自下的命令,我要在这里等部队到达。

【这句对话,说明了霍夫曼来这里的目的。】

菲尔森:这我知道,您的房子已经准备好了。

【显露出他不高兴霍夫曼的到来。】

霍夫曼:谢谢

*两人转身朝桥上走去。

霍夫曼:冯--菲尔森先生。

菲尔森:是。

霍夫曼:前线这一带情况怎么样?你知道游击队有什么活动吗?

菲尔森:呵呵,你将会得到情报的。

*两人走到桥上。

霍夫曼:您可以看出保卫这座桥对我们说来具有多么重要的政治意义?

菲尔森:这座桥的军事意义我是知道的。

霍夫曼:当然,可是你对政治不感兴趣吗?

菲尔森:我是个军人霍夫曼博士。

*对菲尔森的回答,霍夫曼用不满意眼神看了他一眼,转脸看到站在工事里的一名德军士兵走了过去。

【这段对话,表露出菲尔森是一个非常职业的军人,而在霍夫曼的眼里,他就是个只懂得拿枪打仗不关心政治、没有大局观念的大老粗,同时也把两个反派人物的内心和两人之间的领导才能、两人的特点、对对方不同的评价、他们之间的关系、职位、矛盾等等,没有采取多余的画面铺垫都隐隐约约的展示给了观众。】

霍夫曼:这个哨兵为什么不戴钢盔?

*哨兵赶紧摘下军帽拿起钢盔戴好。

霍夫曼:(严肃)我们需要严格的纪律,上校先生,您应该知道在这座山里你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送命的。

【霍夫曼的两句话就显露出他的严谨,同时也暴露出菲尔森对手下士兵纪律的松散并不是严肃的对待,让观众看到了两个人不同的军事素养和管理才能的差别,也告诉了观众反方为保护大桥,新来的指挥官是个不得了的人物。】

*菲尔森带着不满而惊讶的眼神看着他。

*霍夫曼转身走向桥边。

【这场戏的对白有问有答,话中首先通过自我的介绍告诉了观众他们的身份和各自的使命,两者之间有蔑视有不满,有炫耀有不服,但主要是让观众们看到了新旧两个指挥官的区别和管理上的距离。】

9,空镜桥的全景日外

【再次让观众们看到了桥的全貌,实际上是为了让观众对这座桥加深印象。】

10,桥头    日外

*霍夫曼和菲尔森走到桥边。

霍夫曼:(双手放在桥栏杆上朝桥下看了看,转身靠在桥栏上)请允许我问你,战争开始的时候你是什么军衔?

菲尔森:上校。

*霍夫曼蔑视般的一笑,转身看着桥下,朝身后伸出一只手。施密特上前递给他一架望远镜。

霍夫曼:(转脸一看)石头。

施密特:是。

*霍夫曼仍看着桥下。

施密特:(拿了块石头递给他)给您上校先生。

*霍夫曼接过石头朝桥下抛去……

“轰隆---”一声爆炸,桥下一处冒起了一缕黑烟……

霍夫曼:(转身)周围都布上地雷了吗?

菲尔森:当然了。

*霍夫曼和菲尔森朝前走着。

【霍夫曼提问菲尔森后,没有马上说什么,在这一片刻的停顿,实际上是在向观众们展示着他的沉稳,用石头引爆了地雷,用事实证明这座桥下附近的防护的确是非常的严密,编剧采用了这种画面给后面的剧情做了铺垫,同时也告诉了观众们,谁想接近这座《桥》看来是不大容易的。】

霍夫曼:战争开始时我只是个党卫军少尉,哼哼,战争是发挥一个人才能的好机会。

菲尔森:是啊,如果他能活得长的话。

霍夫曼:你不是还活着吗?

菲尔森:我曾负过四次伤。

霍夫曼:(不高兴的看了他一眼后走向桥栏边,在扎在栏杆边的铁丝网处拿着一块石子朝下面看了看)三次少校先生,是三次。(把石子交给施密特)第四次您只不过被炸弹震了一下。

*霍夫曼说完头也不回的朝前走去。

*菲尔森看着霍夫曼离去的背影十分惊讶……

*菲尔森和施密特跟着霍夫曼在桥上一路检查着防御情况,走到一铁丝网处,霍夫曼用一根短铁丝往两根铁丝上一搭,铁丝上立刻冒出了电火花……

“呜----呜----”响起了警报声……

【霍夫曼的问话,告诉观众,菲尔森从战争前一直现在职务没变,同时说他这期间官职连升了几级,说明他的确比菲尔森有能力,编剧也是在给后面出现的正方人物老虎的对手做铺垫,让观众们看到老虎的对手就是这样的一个令人恐惧的霍夫曼,也是用这么个反方对手通过几场戏就抓住了观众,也提起了观众看看到底老虎是怎样战胜这个强大的对手。

霍夫曼用一根小铁丝使警报声响起,说明了桥上桥下都没有办法接近,反映了这座桥戒备得如此严密】

11,山上   日外

*随着响起的警报声,一队德军士兵拿着枪匆匆的朝桥上跑去……

【德军从山上跑向大桥,这场戏告诉观众桥的四周都有德军把守着。】

12,桥头    日外

*一队德军士兵拿着枪匆匆的朝桥上跑去……

*施密特拉开桥头堡的门,菲尔森和施密特跟着霍夫曼走了进去。

【警报响起后,德军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井然有序的跑向大桥,用画面证明了德军训练有素的军人素质,一旦有情况,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保护好这座桥。】

13,桥头堡里    日内

    *警报声仍在响……

*几名德军拿着枪守在枪眼处。

*菲尔森和施密特跟着霍夫曼走了进了。

*菲尔森上前拉下了电闸。警报声停止。

菲尔森:(拿起电话对着话筒)警报解除了。(放下电话看着施密特)

*施密特观察着桥头堡内。

菲尔森:每个掩体里都有电话和警报装置。(手一挥,示意):请。

施密特:请吧,少校先生。

【菲尔森告诉霍夫曼每个掩体里都有电话和警报装置,实际上就是在告诉观众,我们在写对白和场景、画面时,时刻要记住你写的不是向剧中其他人物做交代的,是在给观众们展示的,他们的话是在说给观众们听,是告诉和提示观众,对白中包含着很多要告诉观众们的东西,如:要观众引起注意、告诉观众某某的情况、欺骗观众别分心,您好好的看才知道结果、同时,用台词起到了包悬念、系扣、解扣、丢包袱、展示情感与情绪等等】

14,桥头堡门口    日外

*菲尔森和施密特跟着霍夫曼走出。

霍夫曼:施密特,开车来。

施密特:是少校先生,车。

*菲尔森跟着霍夫曼走到桥边。

霍夫曼:我们要经常保持联系,没有我的同意,你不要做出任何决定。

菲尔森:先生。

霍夫曼:少校。

菲尔森:上校先生,如果你认为我没有能力指挥。(露出不满情绪)如果你认为我不能做决定,那……

霍夫曼:少校先生,不能用在军官学校里学到的办法来保卫这座《桥》。(走到施密特开来的汽车边,靠在车上)这座《桥》不会遭到正规部队的攻击,可是会遭到游击队的袭击,这件事交给我吧,这是我的专长,万岁,希特勒。

*霍夫曼说完转身坐进了汽车。

【到这里是7分35秒,2000多字】

【开场前14场全部是副线人物,也是为这部电影的核心做的铺垫,把观众的注意力一下就引向了本剧的主题,同时,通过霍夫曼的出现,写出了这座桥在军事上是多么的重要,根据霍夫曼和菲尔森的对话就说明了这一点,原本是菲尔森率领的一个善于山地作战的238团守护着,但德军最高指挥部仍然对菲尔森不放心,特意把霍夫曼调来加强对桥的守护,可以参照《写剧本的手法》第7条,((正反两方势均力敌甚至敌更强))在第十场,通过两人的一问一答很简单而实用的告诉了观众。这就是编剧写剧本手法的高妙之处。】

霍夫曼:请允许我问你,战争开始的时候你是什么军衔?

菲尔森:上校。

霍夫曼:战争开始时我只是个党卫军少尉,哼哼,战争是发挥一个人才能的好机会。

菲尔森:是啊,如果他能活得长的话。

霍夫曼:你不是还活着吗?

菲尔森:我曾负过四次伤。

霍夫曼:三次少校先生,是三次。第四次您只不过被炸弹震了一下。

【这段对话说明霍夫曼对他已经是十分了解,同时告诉了观众两人都是同等的军衔,因为霍夫曼是上级派来的,取代了守护桥的最高指挥权,也显示出了菲尔森内心里的不满和不服的情绪,菲尔森一直没有升职,他明明受了三次伤,但他却说受了四次伤,从这句话里说明他不真实,对上级有谎报军情的经历,导致他不能得到信任的原因,故而德军最高指挥部特意派霍夫曼这位博士来负责守护这座桥,通过前面的这些戏告诉大家了这座桥的重要性。

前面一反方对桥的重视程度做了很大的铺垫,这些都是让观众看到了要炸掉这座桥是多么多么的难,甚至是不可能的程度,观众们都想看看老虎究竟是怎样?用什么办法对付他。紧接着是正方的人物出场,又做了什么样的对比?

以上解说,我们在写其他题材电影,也包括其他剧种时,可以借鉴一下这几场戏,开场就介绍了年代的背景,例如:我随便编两个剧名《农家》和《上任》同时对照着,例如:写下乡的年代戏,第一场出现的是几辆送知青的车,打着“上山下乡干革命”的红旗,让人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用农村山野的背景村托出当时的情景。或者现代青春伦理等戏时,热闹繁华的大街车来人往等等。】

【待续】

南斯拉夫电影《桥》观后感
辽宁学编李泓坤

1944年,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德军已经走到失败的边缘。然而为了挽救败局,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回本国。在南斯拉夫境内的一座跨越大峡谷的公路桥,成了德军某装甲部队撤退的必经之路,其战略意义十分重要。若这支部队顺利撤退,不仅保存了德军的实力,还会造成南斯拉夫游击队的重大伤亡。反之,这支部队就会被游击队围歼。因此,德军和游击队之间开始了保桥和炸桥的殊死较量。南斯拉夫电影《桥》展示的正是这一事件。
    这部电影虽然拍摄于几十年前,但在今天看来,仍不失是一部优秀耐看的好片子。影片紧张快速的节奏,环环相扣的悬念,巧妙恰当的铺垫,人物的立体塑造,简练精彩的对白,代替台词的生动画面……观后给人留下的不仅仅是残酷血腥的战争场面和让人透不过气来的紧张,还有漂浮于战争之外的温暖气息和对人性的真实描述。
    【影片的节奏快。】影片的镜头变化非常快,但快得有道理,就连每一个空镜都为影片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比如第五场的望远镜视角,通过大桥全景和湍急的河水陡峭的悬崖,让观众深深的记住了大桥的壮美坚固和周围险峻的地势。还有沼泽地里小分队和牵着军犬的德国兵之间的周旋;最后的炸桥阶段,为了掩护爆破的扎瓦多尼,敌我双方的激烈对抗等等。节奏快就会让人产生紧迫感,有看下去的欲望,这是每个编剧都求之不得的效果。
    【悬念重生且环环相扣。】一部影片的剧情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悬念的设置,就像小品里的包袱一样。这部影片的悬念设置不仅巧妙还非常合理。比如影片开头,通过大桥周围严密的布防和霍夫曼的精明狡诈,让观众为老虎担心,七天能不能完成这个看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加上工程师的不配合,小分队全体被俘,敌人对每个人的情况和此行的任务了如指掌,修道院的炸药被取走,猫头鹰的双重间谍身份等一系列悬念,步步紧逼环环相扣,让观众一直担心并不断产生疑问,想知道结果,就会把电影一直看下去,这正是编剧所希望的。
    【铺垫巧妙恰当】铺垫在影片中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桥中的几处铺垫用的非常巧妙恰当。比如班兵诺的牺牲,就为工程师的转变做了很好的铺垫。电影的篇幅有限,没有充足的时间来做思想工作。要想让工程师心甘情愿的毁掉自己的心血之作,必须有一个触动心灵的契机,这个契机就是班兵诺的牺牲。还有猫头鹰在给贝连娜看手相时,好像不经意间说的“女人的心总是捉摸不定”这样一句话,就为他诬陷贝连娜为自己做替罪羊做了很好的铺垫。看这个影片让我们明白了,有时候一件大事儿的铺垫,也许一句话即可。
    【人物塑造的很立体。】这部影片中的人物塑造是我最欣赏的。以往我们的电影中,反面人物很容易被记住,如敌后武工队里的刘魁胜,人间正道是沧桑里的杨立人等。正面人物因为太完美,印象反而不那么深。可是桥里面的正反面人物,各个都那么生动血肉丰满,性格特征明显。他们身上都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就像你我身边的朋友一样。狄西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也是性格特征最明显的一个。他身怀绝技,表面冷静沉稳,对领导没说过一句顺从的话,也从来没笑过。但是他对贝连娜的照顾和为她证明清白时的据理力争,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细腻,让人感到那个冷漠外表后面是一颗充满柔情的心。以至于看完电影我还在想,他和贝连娜会不会相爱呢?
    还有那个阳光可爱的大男孩班兵诺。他勇敢单纯好胜莽撞,是小分队第一个牺牲的人。他牺牲前,因为负伤弹尽被德军团团围住。按照我们以往塑造英雄的习惯,他一定会视死如归的迎着敌人走去,高呼口号后中弹倒下。可是在这部电影里,他牺牲前充满恐惧和绝望,趴在水里边哭边向扎瓦多尼求救。他的每一滴眼泪都滴在观众的心上,让人很揪心。这才是真实的人性体现。每个人面对死亡都会恐惧,但英雄会用信念战胜恐惧而不屈服,就像班兵诺虽然恐惧却不肯向德国兵投降一样。恰恰是把班兵诺塑造成了有人性弱点的人,才让人们觉得他可亲可爱,也让我为他流了许多眼泪。
    还有曼纳的老练和偏激,扎瓦多尼的热情和爱喝酒,工程师的正直和执拗的不配合,老虎沉稳果断和见到领导时的随随便便,霍夫曼傲慢的自负和老谋深算,菲尔森的简单和军人式的机械,猫头鹰的自作聪明和贪生怕死……每个人都不完美,但正是这种不完美,才使得人物真实生动有血有肉。
    【对白简单精炼】这部影片中对白的简单精炼随处可见。比如扎瓦多尼问狄西要吃饭吗,狄西回答“有就吃”。曼纳受刑回来,按我们的习惯应该详细说明自己当时的表现,可他只说了一句“我什么也没说”。扎瓦多尼问老虎能不能带着班兵诺一块去,老虎虽然只说了“你决定”,但观众却什么都明白了。看了这部影片之后,我们知道了,原来一个字准确恰当的用好了,可以代替一堆废话。
    【用生动的画面代替台词】影片中有许多地方用生动的画面代替了台词,显得干净利落。比如曼纳受刑回来,按常理老虎应该问候他“同志,你受苦了,伤得重吗?”可是老虎只是默默地上前一拍他的肩膀,就把关心和信任完全表达出来了。小分队的人都围了上去,也没说话,但是一个个凝重的神情,已经表达出了他们要说的话。还有贝连娜半夜出去和狄西站在树下,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对视着。观众都会想到,他们之间一定有交流,那是心灵的交流。用画面代替台词,会使影片更生动,视觉的冲击力更强。
    《桥》不愧是一部经典的好影片,每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就连那首耳熟能详的《游击队之歌》,用在不同的场合,也会给人不同的感受。欣赏之余,也期盼我国的影坛上,能出现越来越多像《桥》这样的好作品。

【待续】

 

凤凰新闻社[责任编辑 谢文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