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社

文章标题:国务院原稽查特派员、中宣部原顾问刘吉,丰富传奇的一生

添加时间:2022-12-21 14:06:22

国务院原稽查特派员、中宣部原顾问刘吉,丰富传奇的一生


凤凰新闻社讯      来源:深海官察 后海先声


刘吉(1937— ),1937年1月生,吉林洮南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一九四研究所政治部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中共无锡市委调查研究室主任,无锡市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无锡协新毛纺染织厂党委书记,国防科工委基地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中国科技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代书记,国防科技大学政治部副主任,国家体委训练局党委书记。1991年-1998年3月任国家体委副主任。1993年起任全国体总副主席。1994年9月当选为中国奥委会副主席。1995年1月1日起任国际龙舟联合会主席。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特邀)。2002年8月,国家体总授予“体育工作荣誉奖章”。1999年任国务院第一批稽查特派员、部长曾任中国国情调研中心主任、《中国经济》组委会主任和中国演讲文化艺术中心主任等职。

微信图片_20221221140328.png

在抗日烽火燃起的年代,刘吉出生于东北西北部一个小村庄的贫农之家,直到解放以后刘吉11岁才开始念小学,连蹦带跳1958年升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64年毕业之后的近40年里,刘吉工作变动13次。

人们从媒体上看到的刘吉:一会儿是百姓,一会儿是军官,一会儿是搞原子能研究的工程师,一会儿是大学教授,一会儿是大学党委书记,一会儿是政府公务员,一会儿是企业家,一会儿是体育工作者,一会儿又是理论工作者……这样的阅历有点传奇,所以经常遇到青年朋友问刘吉:“你主张干一行爱一行,还是爱一行干一行?”刘吉回答说:“当职业选择了你的时候,就要干一行爱一行,当让你选择职业的时候,你应爱一行干一行。”刘吉一生走过的路,基本上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主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当官者“无功就是过”。他这样说的,也尽力去这样做了。因为工作变动多,所以刘吉接触的社会面就广;因为站在不同层次的岗位上考察了中国的现实,所以目睹了各种人的心态变化和表演;因为受过多种岗位锻炼,所以应该说刘吉对社会和人生的各种问题看得还是比较深透的。一位著名艺术家赠诗给刘吉,写道:“源头活水清冽湛,冰心一片玉壶中”。一位中央领导称“刘吉同志是思想教育艺术家”。回顾40年的社会阅历,刘吉一直认为是清华大学6年的学生生活,特别两年在校的辅导员生活,为自己走向社会,适应各种不同生活环境,开拓工作局面打下了稳固基础。

读懂“仕途”的奥秘

有人问刘吉:“在中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走进共和国部长之行列的能有几人,您是其中之一,您进入政界‘仕途’的奥秘是什么?”刘吉讲:“我的童年是在北大荒一个偏僻的乡村度过的,那时的理想就是有书读,有饭吃,不被别人欺负。童年贫困固然是痛苦的,但也因此铸就了我勤奋坚毅的品格。”

1958年,刘吉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名震中外、人才辈出的清华大学。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成了天之骄子中的一员,这是刘吉一生中的一个大的转折点。来到清华园,刘吉知道这里是人才聚集之地,精英荟萃之所。清华人做人的信念:不落人后,永争第一。作为学生,他始终保持着优异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辅导员,年龄相近的学友总是把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刘吉,他总要尽心尽力,努力做好。应该说这段阅历使他懂得了怎样读书,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开拓事业……正像刘吉所说的:“如果儿时对于读书的渴望和狂热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笼统而模糊的理想,那么来到北京踏进清华园,特别是经过一段辅导员生活的锻炼,自己才真正看到了真实而又清晰的希望。清华6年既是我学生生涯的结束,也是自己走向成熟的开始。”

社会是人生的舞台,告别美丽的清华园,站在人生舞台上的刘吉,如何舞出人生最美的韵律,他并不完全通晓其中的规则。然而,清华培育了他的人生追求:为民族之崛起,为中华之昌盛,拼搏、奋斗、献身。于是,勤勉与志向相随,才智同毅力相伴,对自己走向社会的13次选择,无怨无悔,不悔不怨。刘吉明白,自己的力量或许只是大漠里的一粒细沙,河流中的一滴水珠,然而,任何的大海大漠都是粒粒细沙滴滴水珠的积蓄。

作为一名科技人员,刘吉明白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可以把握的很有限,未知的却是无限的广阔。由此,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够进入这个无穷的令人难以知晓的领域,去探寻、去发现。

当“文化大革命”的政治风暴席卷整个中国时,刘吉同所有的人一样,从事业的高峰跌落到运动的苦海之中。磨难不能摧毁人的志向,知识赋予了人坚强的毅力!当那场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的伟大改革蓬勃发展之时,刘吉由科学研究领域转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天地。“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选择了一个不恰当的职业”,人们替刘吉惋惜。然而,他明白,当自己被职业选中的时候,只有去努力做好它。因为,这是社会的需要。“着眼于未来,着力于当前”,是刘吉的敬业原则。近40年中,刘吉的工作变动了13次,样样涉及。这不是他不安于现状,而是事业的需要。刚刚登上一座高峰之后,又受命去开辟新的阵地。

刘吉笑着说,经过这么多年,自己终于读懂了所谓“仕途”奥秘:知识产生力量,理想产生希望,信念产生意志,实践产生真知。正是依靠这个“奥秘”,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儿子走进了共和国部长的行列,这条路正是从刘吉幼年放学捡柴时经过的那条乡间小路开始,经过中学、大学,特别是清华辅导员那段经历的铸造,奠定了他今后成就事业的稳固基础。

《江南农村经济的曙光》引起经济界一场大讨论

       1980年初,刘吉从大三线四川山沟调入无锡市委研究室当主任,兼体改办主任。刘吉到无锡,顾不得欣赏江南秀丽的湖光山色,便一头扎进了工作狂的圈子。那年他刚过不惑,这是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臻于成熟的年龄,是善于思考、精于判断的年纪。在这个难得的人生黄金季节里,刘吉来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首先做什么呢?还是学生干部时期的工作经验启发了刘吉,不懂的事先学,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于是刘吉做了一件外行人不会做、内行人还没做的事。历经三个多月,调查了120个乡镇企业,那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留下了刘吉深深的脚印。

经过观察,刘吉注意到国有企业存在着一种人员“漂移”现象,“文化大革命”后许多年富力强的技术工作者,为解决子女的就业而过早地退休,回乡另起炉灶。把他们充分调动起来,重新组织起来,去搞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这在当时中国经济界是一个争论颇大的问题。

调查,使人知情;思考,使人深刻。刘吉带领无锡市委研究室的同志走遍了无锡的乡镇,看到江南农村一人二分地,40多岁的所谓“老工人”为孩子能从乡下进城,甘愿退休让孩子顶替。这些苏、锡、常、沪退下来的训练有素、年富力强的工人,他们强烈要求再干点事;农村需要,城市的市场上也需要,于是在中国农村兴起了乡镇企业。这是一种任何人想阻挡也阻挡不了的潮流。

将激情付诸实际,将思想诉诸文章。于是,一篇20万言的长篇调研报告《江南农村经济的曙光》问世了,并且引起了强烈的冲击波。面对对乡镇企业的指责,无锡市委决定,对乡镇企业的兴起,第一不宣传,第二不制止,第三再看一段。到1983年,江南乡镇企业发展趋势已不可阻挡,正是这一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江南的常州召开了发展乡镇企业现场会。

不是新闻记者,却摘下了1984年全国特等新闻奖的桂冠

1981年,刘吉兼任无锡协新毛纺织染厂党委书记。这是一个受到“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被称之为“老大难”的企业,员工说:“老大难,老大难,老大去抓就不难。”然而,经过领导和全厂员工的共同努力,这个企业起死回生,进入了全国先进企事业行列。1984年,全国各种报刊对这所工厂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一群年轻的大学生来厂考察,拉开了阵势,非要考察刘吉这个党委书记的素质和能力怎么样。于是,学生们的“约法三章”和刘吉的“三章约法”以及刘吉回答他们提出的100多个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人民日报》闻讯要首发这次“对话”,灵敏程度同样不弱的《工人日报》却不相让。19841213日《工人日报》抢先刊登了这次对话。没有想到,全国六十多家报刊予以转载。这篇“对话”使刘吉获得了1984年全国特等新闻奖。新闻记者梦寐以求的荣誉,却在偶然中被刘吉摘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和大学生以及青年工人“对话”,这是在大学读书时作为学生干部的基本课。要关怀同学们的冷暖,要关心同学们的思想进步,要关注同学们的意见,要经常回答他们的问题,告诉他们怎么办,这是辅导员必备的素质。所以在社会工作中,刘吉一方面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实情;另一方面坚持买书、读书、写书,掌握第一手资料。所以无论青年人向刘吉提出什么问题,他总能做到从容镇定,联系实际,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回答。

面对滔滔江海,我和战士唱起了:“我爱祖国的大海……”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刘吉深知党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愿。19855月,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签署命令,任命刘吉为国防科工委某基地政治部副主任。一个四十岁出头的人,“投笔着戎装”,不能不说是刘吉人生又一转折。上任不久,刘吉便远征南太平洋去执行我国发射人造地球同步卫星的任务。

他们克服了各种海上航行的困难,在海上历经两个多月的漂泊,完成了卫星发射的任务。在胜利返航的途中,他们的船不幸遭遇了那场来自南太平洋海面上强台风的袭击。刘吉是一船之政治首长,此时此刻该如何行动和选择?作为一名军人,在最困难时,面对大浪大涌的冲击,面对摇摆的船体,面对与台风搏击的战士,要鼓励将士去战胜惊涛骇浪、倾盆大雨、咆哮的狂风、恐怖的海洋。在奋战中刘吉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而跌倒。当时刘吉的心跳每分钟只有42次,经过抢救苏醒后,刘吉立即到指挥台协助船长指挥,鼓励将士战胜困难。“人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和大家在一起,这就是学生干部的性格,辅导员身上体现的表率精神。

大海终于被刘吉的士兵所感动、所折服,野马般的狂暴渐渐平息,洋面回归自然。当返航临近祖国海岸时,船鸣笛庆贺,战士们忘情地欢呼,大家不约而同地唱起“我爱祖国的蓝天,我爱祖国的大海……”

经历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磨砺,刘吉又多了一种信念:一个能够战胜大海的人,还有什么不能战胜呢!这更加坚定了刘吉的人生信念。

当年鼓着倒掌的大学生,如今洒泪惜别

1986年底,刘吉同彭?云、滕藤一道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派入中国科技大学,刘吉担任校党委副书记,后任代理书记。

刘吉偏爱思考,是坎坷经历赋予刘吉对人生、对生活更深层次的追求,还有对先哲们所论未及的问题的补充。总之,刘吉思考回答的已不仅仅是个人心中的疑问,它所形成的思想影响带动着一代青年的成长。

1987年,中国科技大学学生记者团组织的一次对话会,其内容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编者按中写道:“面对学生大胆、直率的提问,刘吉从容作答,鲜明的论点,有力的论证,幽默风趣,富有哲理,每回答一个问题,都会赢得这些少年俊才们经久不息的掌声。”

问:假如你是二十几岁的在校学生,又具有你现在这样明确犀利的思想,在学潮来临时你该怎么办?大声疾呼反对,明哲保身,还是积极参加?

答:刘吉现在不是二十几岁的人了。“假如”只能是一种设想,我们要面对现实。我是公民,要遵守宪法;我又是学生,要遵守校规;我还是共产党员,要遵守党章。我将在这样的前提下,做我应该做的一切。

问:你怎样评价当代大学生?

答:立志成才,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准备;勇于探索,但有时良莠不分;敢于创新,但对资本主义思想腐蚀缺乏警惕;独立意识强,但有点无政府主义;知识面广,但有点傲气或叫“狂”。

这是刘吉对他们毫不掩饰的评价。同学们先是反对,再是思索,最后有的笑着点点头。时代永远是青年人的,青年是时代的代言人。刘吉欣喜也欣慰,深感回答了青年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了解了青年的所思、所想、所求,也就扣住了时代的脉搏。

那年,当刘吉迈进中国科技大学校园的时候,正逢学潮初起时,在怀疑一切的大学生那里,刘吉听到的是一阵阵鼓倒掌的声音。后来刘吉的“对话”不仅风靡科大校园,而且流传到社会各个角落,不少校园内掀起一股“刘吉热”。

<p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padding: 14px 0px; outline: 0px;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border-width: 0px; border-style: initial; border-color: initial; font-size: 15px; text-size-adjust: none; font-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