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社

文章标题: 当下艺术家的失语症状:艺术被追捧,艺术创作缺乏理解

添加时间:2017-09-02 17:20:16


 当下艺术家的失语症状:艺术被追捧,艺术创作缺乏理解



凤凰新闻社河北分社【特约记者 张艺典】


名师张师曾作品:

图片1.png 



当下的消费市场里,实用性、快餐性、跟风性消费是主流。人们选择购买一件艺术品,或者选择一件低廉的打折T恤,务实性消费趋向还是主导。艺术作品,是被假想的奢侈消费,是被追捧到高位购买时尴尬犹豫放弃的对象,艺术创作也是缺乏理解的事物。

艺术并不稀缺,稀缺发现美感的创作者。当我们往返于城际铁路,沿途的风景是迅逝的,人们的话语里充满着疲惫和睡意,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人们很难停下来去仔细观察周边景物,艺术素材也就被消解了。艺术创作是生活的探寻者,创作探寻着生活的多面,艺术创作是全神贯注,甚至褪去一层皮,焕然一新的再创作。就像艺术家飘扬洒脱的长头发,有时候我们认为是一种艺术个性,可有一些艺术家就是因为全神贯注而忽略自身形象的,没想到凌乱肆意的长发也成为一种审美取向。就像油漆工人涂鸦点状的“装饰”,破洞的牛仔裤,背带工装裤,荧光色的工装服,都是一种意外的审美元素。

艺术被追捧,懂得欣赏艺术又是新的开始。追捧,往往是一种跟随审美,跟随的人多了,自然就被市场认可为消费潜力巨大的对象。能够反映时代特性,有艺术风格的艺术品是有价值的,它们受到追捧,可以在无形之间普及艺术审美。但是,一些猎奇的审美,却滋生出一批低质量审美趣味的产物。如视频直播中的猎奇审美,它们抓取生活中的极致怪异面博取眼球,“夜宿故宫”、“黄鳝表演”、“色诱测试在校生”等恶俗的项目,它们将审美趣味拉低,展现出黑色审美,也造成艺术创作的恶性循环。有什么样的观众,就有什么样的表演,艺术创作也就被给予不同的表现内容,关注欣赏水平的提高,对于艺术创作也是重要的。

艺术家的失语症状,是艺术市场的转型语录。没价值的艺术作品,是被市场迅速淘汰的对象,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给予市场观察者的判断沉淀。艺术家的失语,在于艺术作品不被市场接受,被观众置于边缘,甚至当做怪异的作品。如梵高生前的作品,黄宾虹的作品,齐白石的作品,艺术作品可能不能立即换来面包食粮,有时还是废纸,但懂艺术欣赏的收藏者仍然有机会有眼光识别它们,艺术欣赏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们可以是技法高超的,是自然而然的,是多元变化的,是雅俗共赏的,是有强烈指向意味的。

艺术家的失语症状,是一种暂时的失语,艺术的高低,还是得经过市场的验收。


凤凰新闻社【责任编辑 墨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