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画水的人遇到一篇关于水的好文章
傅道彬:兴象系统中一组文化密码的破译(节选)
原创 2018-02-22 行者 半耕园
《晚唐钟声》节选
原型是一部凝缩和积淀了人类历史和文化历史,原型批评是一种“精神的考古”。历史虽然消逝得无影无踪,但人类认识世界和感觉世界的特殊符号——象征,却用最简洁的形式贮存着人类惊心动魄的历史。原型批评因此被称为真正有国际意义的文学批评。
水——礼的象征意义
水这种极普通的物质养育人类的生命,也孕育了人类的古老文明。人类最初傍水而居,因此世界四大文明都与河流发生了联系。埃及的尼罗河,印度的古印度河,中国的黄河、长江,古巴比伦的两河流域,都曾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水是人类的启蒙者,伟大的哲人常从水中获得启迪。耶稣对来井边汲水的撤玛利亚妇人说:“人喝这水,还要再渴。但是喝了我所赐的活水就永远不渴。因为我所赐的活水,要在他那里面成为生命的泉源,涌流不息,直到永生。”[29]
中国的《易传》里以山下出泉象征德育普化。老子用水来象征他所推崇的神圣的“道”,《老子·八章》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论语·子罕》记:孔子望着东去的河水由衷地感叹“逝者如斯”,生发出岁月流转而无可奈何的惜时观念。孟子也说:“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30]赞美了流水一往无前的精神,水是人的品格升华,也是道的精神象征。水在文化中是文化的象征,是文明的象征,也是智慧的象征,所以中国人常说“智者乐水”。
水在文化中成为富有意味的原型。威尔赖特在《原型性的象征》中说:“水这个原型性象征,其普遍性来自于它的复合的特性:水既是洁净的媒介,又是生命的维持者。因而水既象征着纯净,又象征着新生命。”[31]问题回到中国文化的原初,水既是一种情爱的兴象物,又是情爱的禁忌物;水的生命意味同文明道德的意味是统一的,水在《诗经》中又是象征“礼”的。台湾学者黄永武说:“《诗经》中的水,固然有直赋自然景象的;也有兼含比兴象征的,这些比兴象征,大半含有一种共通的意义:水是礼的象征。”[32]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即礼最初并不像理学家们解释的那样戒律森严,也不是现代人感觉得那样僵滞呆板;礼是文明与野蛮冲突的产物,也就构成了表现生命与禁忌生命的矛盾。所以礼一方面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种种限制,又有“仲春二月,奔者不禁”的生命张扬。在《诗经》中水所表示的礼的象征意义,就明白无误地揭示出这一点。
《诗·邶风·新台》云:“新台有泚,河水瀰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一般人认为其中的“河水”是作为普通的自然之物入诗的,事实并不如此。“河水瀰瀰”具有文比的象征意义。毛传谓:“水所以洁污秽,反于河上而为淫昏之行。”其中的“水所以洁污秽”道出了周代诗人对水的理解。
也有人会说毛传是为附会儒教说诗的旨意而强作之解。但水与礼的种种联系,不仅存在于经学家的注释中,更多的是表现在《诗经》作品之中。例《诗·周南·汉广》谓:
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黄永武先生谓:“汉水太广,不能潜泳而渡;江水太长,不能乘筏而达。这茫茫的长江,荡荡的汉水,暗比着情爱追求的鸿沟天堑,这鸿沟天堑就是男女交际间的自我约束的礼。”[33]黄永武博士的论述是可以成立的。小序云:“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求而不可得”是指女子的贞洁,“无思犯礼”是指男子能“止于礼义”。江汉茫茫不可横渡正象征着礼的不可僭越。孔颖达《正义》认为:茫茫汉水是女子贞洁的象征,“以兴女皆贞洁矣,不可犯礼而求思。然则方泳以渡江汉,虽往而不可济;喻犯礼以思贞女,虽求而将不至。”
《诗·邶风·匏有苦叶》有“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的诗句。毛传谓:“济,渡也。”“遭时制宜,如遇水深则厉,浅则揭矣。男女之际,安可以无礼义,将无以自济也。”毛传将水解为礼义之比兴,初看上去颇似牵强,但如果联系整个《诗经》中以水为兴的句子,都出现在男女爱情的诗中,那么这种解释就不是没有道理的。
诗人们为什么总要以水的原型象征礼的意义呢?
这还要追溯到上古以水作为性禁忌的意义。古代盛行一种性禁忌制度,即设小学、辟雍,这是最早的学校,也行使着最早的性禁忌的教育职能。
《白虎通德论·辟雍》云:“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则象教化流行也。”
这些记载分明说明辟宫立于水边,利用水的阻隔限制异性接触。辟雍又叫泮宫,泮字从水从半,即以水环绕之意。泮宫与辟雍只是称谓不同──“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34]但其功用与形制则是相同的。
由于水作为异性接触的天然阻隔而运用于文化,就使水获得了两个方面的表现意味:首先水限制了异性之间的随意接触,在这一点上它服从于礼义的需要和目的,于是它获得了与礼义相同的象征意味;其次也正因为水的禁忌作用,也使水成为人们寄托相互思慕之情的地方,这两者是统一的。请看《诗·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文:
寒风起,芦荻莽苍苍,
秋霜降,一片白茫茫。
心中渴慕的佳人啊,
浩渺秋水隔一方。
我想逆流去寻觅,
无奈道路阻且长。
我想顺流去追求,
仿佛伫立水中央。
从这些诗中看出,这些恋人正是由于河水的阻隔而难以相见。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这种地理的限制,又不是不可以突破的。原因是人们还必须遵守礼的规范。所以毛传云:“逆流而上曰溯洄,逆礼则莫能以至也”;“顺流而涉曰溯游,顺礼求济,道来迎之。”正是这种矛盾的心情,造成了诗的主人公凄苦彷徨的忧伤心情。烘托了扑朔迷离无所适从的矛盾心境。一曲秋水伊人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所表现的两难抉择的处境,是文明人所共有的。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可以理解人们为什么一方面总是以水边为兴句寄托男女情思,一方面却又总是循规蹈矩离不开道德的约束。
水既然从性的禁忌中具有了礼义的意义,那么水的恣意泛滥就是礼的破坏、淫欲的纵横,所以“淫”成了放纵性欲的代名词。《说文》谓;“淫,水大也。”淫之所以与放纵性欲同义,正因为它的本义是性的禁忌的意义。再看《诗·邶风·匏有苦叶》之二章云:
有瀰济盈,
有鷕雉鸣。
济盈不濡轨,
雉鸣求其牡。
水是礼义的象征,而越过了水也就越过了礼义,所以毛传谓;“卫夫人有淫佚之志,授人以色,假人以辞,不顾礼义之难,至使宣公有淫昏之行。……违礼义不由其道,犹雉鸣而求其牡矣。”朱熹《诗集传》谓:“夫济盈必濡其辙,雉鸣当求其雄,此常理也。今济盈而曰不濡轨,雉鸣而反求其牡,以比淫乱之人不度礼义,非其配偶而犯礼以相求也。”
在被人认识和反映过的物质中,已经没有绝对客观的意义。浩渺的自然之水流过人的生命的河床,就带有了生命的意味。水是自然生存之水。也是文化的文明的智慧的存在之水。这种神奇的文化之水,引起我们对《易经》、《诗经》那些象征意义的探讨的兴趣,可以肯定许多有意味的象征形式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结 语
兴与象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文化原型。它反映着上古文化的隐喻系统,也反映着与这个隐喻系统息息相关的华夏民族的文化心理。从兴与象的分析出发,探索我们古老民族的文化心理是有意义的,那里面隐藏着人类历史最生动、最壮丽的一页。如果说原型道出的是一千个人的声音,那么从这种声音里我们听到了原始生命的呐喊!
凤凰新闻社【责任编辑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