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共鸣的水墨才是高级的水墨
凤凰新闻社河北分社【记者 墨润】
当作者完成一幅水墨,展示给他者看,成为了一道重要的工序。这是艺术的终极任务,引起共鸣,实现作者与看客,穿越水墨语言,获得共颤的机会。
共鸣,是对比。
《嘉陵江船工》,宗其香,1945,66×85cm,设色
船帆、油桶、船桨、踏板、头巾、工人的脊柱、破洞的衣衫轮廓线条明显,结合波光粼粼的湖面,打造出粗糙的生活感觉。船工的生活是劳动的价值,汗流在精瘦有力的躯干之上,三三两两工谈论着疲惫、家眷和对生活的向往。驼背的工人若有所思的样子,打量远处,站立的船工长充满朝气,似乎根本不适合夕阳场景。他是突兀的。看似安静的画面马上有了生气感,冲突对比在生成。劳作的和休息的工人,整齐的划桨团队和分散的撑长蒿船员,远处渲染的远山和近处斑驳的沙岸,布局是紧张的,整个时间紧张感也被勾勒出来,时间在劳作中疲惫中流逝,劳作的快乐是简单工作的收获,质朴的双手是工业价值的来源。
共鸣,是故乡。
《清风皓月》,周彦生,1994,186×93.5cm,工笔重彩
文人诗画中,喜欢用月色寄托对故乡的忧思。故乡的圆月,是想象中的圆月,掩藏在高扬的芦苇茎中,透露出一丝调皮狡黠,画面中有北方的富丽大方和南方的细腻娟秀感觉。芦苇在月光照耀下散发出光晕,是故乡给予了创作者视点的想象,躺在芦苇荡中,感受土地的气息,闻见青草根部的香甜,体会湿润之地创造的氤氲氛围。回不去的是故乡。
责任编辑:宋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