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红
【文/常英华】
九十多年前,带着红军血性的枪林弹雨,沿着井冈山八角楼通明的灯火,穿过五井跌宕、五哨口险峻的红色烽烟,寻一株刚刚复苏的红豆杉,一块刻满马列思想的读书石,一片开遍神州的红杜鹃……而今,那些子弹又为后人炸开了红色时空,让我们踏上红军的足迹,接力革命新长城。只有到过井冈山的人,才会懂得什么是井冈红。
井冈山是一座信仰的山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键时期,井冈山斗争充分发挥了这种原创意义的精神,并将其进一步延伸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深深地融化在国人血脉之中。一大批仁人志士一心跟着共产党,坚决革命最积极;一大批不畏强敌的红军将士舍生忘死,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段又一段英雄的赞歌……难忘井冈山地区原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同志不幸被捕时,大气凛然斥骂敌人,被敌人残忍地割去舌头,他毅然用脚趾蘸着鲜血写下了“革命胜利万岁”六个大字,英勇就义。难忘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中,红军在当地老百姓的支援下,仅以两个连的兵力抗击了敌人的多次进攻,只用一发炮弹击中敌人指挥部旁的弹药库,奇迹般赢得了反围剿胜利……类似的英烈壮举,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不胜枚举。所有这些,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们?这就是共产党人,革命红军对共产主义事业、对民族精神的坚定信仰!
井冈山是一座希望的山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培育出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中最富感染力的就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奉献精神,使得伟大的“为主义而牺牲”成为根据地人民群众最崇高的精神境界。以致在短短的两年零四个月斗争中,广大红军将士、地方干部和人民群众,为巩固红色政权倾其所有,献出自己的粮食、财产,乃至生命。至今在烈士陵园纪念碑上仅镌刻着一万五千多名烈士的名字,还有二万五千多名烈士成了无名英雄。他们从不追求个人名利的花团锦簇,却用赤诚大爱无声无息书写着生命的华章。老红军、原中组部副部长曾志同志的遗嘱是这样交代的:“别把我抬得太高了……我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设灵堂;京外家里人不要来京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告打扰;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决不要搞什么仪式……不要写生平……”为有源头活水来,这种精神在中国的改革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继承,并辐射出一种卓绝的人格力量,成为一代代建设者、拓荒者的红色精神风貌。先后涌现出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航天精神、奥运精神,等等,这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日新月异的希望。
井冈山是一座力量的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力量中,明确指出了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和时代力量的伟大论断。这种既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又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核心价观,使得井冈山精神燎起了民族屹立之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井冈山的“枪杆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星星之火,燎原出了百团大战;燎原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燎原出了改革开放;撩原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彻底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蜕变。这种蜕变无一不是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的,无一不是为了人民谋福祉的结果。
井冈山的力量,也绝不仅仅让大家看得到、感受得到,更是为让大家汲取得到,承传得到。这种力量概括起来有三种:榜样的力量,革命战士们用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血肉之躯树立起的红色旗帜,引领着一代代中国人不断前行,对于我们做好新常态下社会主义发展的各项事业具有积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自信的力量。井冈山斗争敌众我寡,作战装备及生活物质匮乏,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而国民党精锐部队人员力量充足,装备精良,给养富裕,不断对红军进行军事会剿。面对如此巨大的挑战,共产党人始终坚信,中国革命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他们发挥出了敢为人先的革命首创精神,取得史无前例的伟大胜利。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无不需要这种坚强的文化自信做支撑,这种敢想敢闯的精神力量促发展;艰苦奋斗的力量。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过程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处处以身作则,自力更生办起了被服厂、军械处、医院、造币厂等,为根据地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井冈山军民们就是靠这种艰苦奋斗的力量,战胜了重重困难。尽管现在,我国经济总量扩大,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善,但我国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仍是我们民族振兴的重要法宝,也是红军留给我们的一项红色遗产。
回望血与火的岁月,缅怀苦难与辉煌的永恒瞬间,井冈山精神把人类最崇高的爱,都凝结成了中国红。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记录着英雄的凌云胸怀,都浸透着共产党人的生命底色。我们每一名中国人都应该作出深刻的思考:我们的信仰、希望和力量之源究竟在哪里?这面精神的红旗在我们身上是否依然鲜艳?
凤凰新闻社【责任编辑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