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社

文章标题:优秀家规助推乡村振兴——广西贺州市八步区河西村调查考察纪实

添加时间:2020-10-27 12:00:03

优秀家规助推乡村振兴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河西村调查考察纪实


全莉萍、彭振、兰晓峰




10月24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广西民族大学联合承担的“广西政法委2020年重大调研项目”《广西设区的市立法问题研究》调研组,在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杰出人才引进教授宋才发的带领下,赴广西贺州市河西、秀水等地进行传统古村落立法保护考察,并“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情况展开深入调研贺州市政法委邹郎平副书记、政治部刘慕政副主任随同考察调研。贺州河西、秀水等家规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当地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通过以家规教育为主导,团结乡邻,引领能人贤士奉献乡里、积极投身家乡建设,对乡村社会基层治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重塑家规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思想资源

家是社会治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单位国可以看成是家的放大,植根于家基础上的家规族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也是中国传统治理思想的体现,对于维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国家安宁具有重要意义。调研组走访的贺州市八步区临贺城旧址的河西村,这里曾是潇贺古道在桂粤港湘交界处最重要的商贸文化中心,得益于潇贺古道的繁荣和发展,在方圆不到2公里的临贺故城内,宗祠林立,现存共有陈氏、廖氏等宗祠共14座。各姓氏宗祠都有自己独特的家族传统与家规祖训。这些家规祖训既有对家庭事务管理的规定,例如修身齐家标准,婚姻立继要求,也包括宗族事务及与他族或地方政权及国家关系协调规定。通过这些家规祖训的实施,规范了家族成员的行为,促进了家族的繁荣,维系了社会的稳定。

乡村的有效治理需要发挥家规祖训的积极作用。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有效推进,需要借鉴“家规”这一中国社会传统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其深厚文化底蕴、治理思想,汲取其间的有益成分和智慧经验,做到去伪存精,古为今用。河西村各宗族对该村传统家规进行相应的改造,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增添了体现时代要求的内容。譬如,李氏、陈氏、王氏等宗族以各自《祖训》《家规》《义门家训》为基础,在保留传统家规敦人伦、课子弟、勤职业、崇节俭等传统美德规定之外,增加了保护环境、 爱岗敬业、注重心理健康等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使家规既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治理智慧,又彰显乡村振兴时代的战略意义,实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有效契合。

二、引领乡贤拓宽治理渠道,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

江之长必接其源,树之大必连其根。河西村部分家族成员因工作、生活需要迁往国内各大城市及海外居住,但他们同样对家乡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通过家族组织力量形成以村居家族成员为主体,以外迁家族成员为补充的家族理事会管理平台。并通过家规族约的推行,引导外迁乡贤关注家乡、反哺家乡,实现内外乡贤信息互享、资源共享。譬如,河西村廖氏宗族通过家族理事会乡各地家族成员募集资金,按照家规家训要求,每年重阳节,对贺州辖区内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慰问金。2017年共发放敬老慰问金1047人次,2018年共发放慰问金991人次。河西村李氏宗族为践行新时代家规家风,每季度在村内开设道德讲堂,规范子弟行为内外乡贤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咨询、维护公序良俗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有效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畅通了各项政策、制度落实途径,缓解了乡村治理治理难题,拓宽了乡村善治渠道。

三、文化振兴,留住乡愁,重塑民众归属感

乡村振兴凝聚社会共识重塑民众归属感家规作为调整家庭亲伦关系的“地方性知识”的代表,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活着的过去”,它更是一种“集体性记忆”,其信仰如基因密码一般代代传递,对于村民维系共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譬如,河西村以推广家规文化为契机,引领家族成员每年回村参加相关家族活动,使来自发达地区的乡贤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进程中,为推动家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秀水村保留传统大年初一由族长带领年轻学子进祠堂诵读家规。每年该村小学生入学时举行开蒙仪式,于状元楼前诵读祖训。在新时代家规的凝聚作用下,秀水村人才辈、村风淳朴。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振兴,也是文化的振兴。物质、文化振兴是“留住乡愁”的基础和条件“留住乡愁”是物质、文化振兴的实践检验标准。

(参与调研成员:宋才发、马训祥、邹郎平、刘慕政、 蒋鸣湄、彭振、王颖慧、黄婕、秦莉佳、兰晓峰、刘洪源、全莉萍)


责任编辑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