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烁:责任与担当:先为人真,后治学诚
——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凤凰新闻社讯
依据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的研究报告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法学教育现有的600多个法学院当中,无论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在阅读和写作上普遍存在比较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由于缺乏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技巧的严格训练,致使专业文献阅读量不够,对专业领域前沿问题缺乏了解,对专业学科基础问题掌握不牢靠,难于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互融通。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学校和任课老师对学生阅读和写作引导不够的因素,更多的在于不少学生只注重于网络传播的快餐文化,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的专业阅读和扩展阅读,缺少对知识面的广泛掌握和写作基本技能技巧的严格训练。应当通过《法学方法论》课程的教育教学,让本科高年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就掌握科研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法和具体要求,杜绝出现学位论文写作中的走过场、图形式的做法。为在全国法学教育教学中发挥抛砖引玉的示范作用,近日《人民日报》《人民视点》记者、《人民法治》杂志主任记者熊文胜对中央民族大学首任法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宋才发进行学术专访,并在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2022级硕士生课程作业中,挑选一部分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后的体会予以发表。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法学学科团队领衔人;内蒙古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责任与担当:先为人真,后治学诚
——听宋才发教授《法学方法论》课程有感
广西民族大学法学院法律(法学)2022级硕士生 李庆烁
宋才发教授的《法学方法论》课程,安排在2022级法学硕士生刚进校的第一学期进行。听完宋老师8次课的全程授课,最大的感受就是宋老师具有“责任与担当”精神。细细说来,宋老师的“责任与担当”体现在“为人”与“治学”两个方面。一是为人要真,即以真诚示人,以真情待人。二是治学要诚,即学习研究应当以诚实守信为基本准则,任何时候、任何地点皆不可触碰这一底线。“为人真”与“治学诚”是宋老师“责任与担当”的一体两面。
一、为人真
开宗明义,以真诚示人。为了同学们了解其授课风格,宋老师开课第一讲——著名大学与研究生教育,较为系统的阐释了他对著名大学、著名学者和研究生教育的理解与看法。在宋老师看来,著名大学不只是要有大楼,更要有著名大师。名校不在于有明楼,而在于有名师。大学是传授知识和创造知识的圣地,以学术为宗旨,即以学术立校、以学术兴校。著名大学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拥有著名学科、著名学者和著名学术。著名大学必须有高深的文化品位,“大学教育的杰出性是无法用美元和人民币来衡量的。最好的教育不仅提高劳动生产力,而主要是使我们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塑造健全完善的人。”以美国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观点为例,宋老师指出了中国现实教育存在的弊端,认为著名大学必须注重人文与人本、理性与宽容、自由与创新的品格,研究生培养的核心是创造力和科学思维。宋老师在第一次课就为《法学方法论》这门课程奠定了明确的授课方向。
慷慨激昂,以真情待人。“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宋老师认为,真正的学术名师从来都不是自封的和靠评比评出来的,而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学生公认的。此后我于课堂之上每每沉入宋老师的精彩授课中,都会意识到宋老师真的是在每一节课的每一分钟,都在诠释“以身作则”的内涵与表现。实然,宋老师已近古稀之年,但他每堂课都站着声情并茂地脱稿授课,掷地有声、慷慨激昂的话语,响彻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此外,宋老师在授课中常常通过剖析自我,以现身说法的方式,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其观点的要义。宋老师的真心、真情之语,流向教室里每个好学善问学生的心田。从哲学的角度看,世上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于宋老师的真情真意,同学们都深知、铭记于心,虽不善言表,但心敬重之。什么样的人是好老师?什么样的人是名师?“宋老师是也”。
二、治学诚
第一,治学要实在。宋老师在授课时指出,“大学阶段是拿着口袋装知识的阶段,硕士生阶段是母鸡带着小鸡找知识的阶段,博士生阶段则是由蚕变茧成蛾的阶段”。在宋老师看来,与大学阶段和博士生阶段不同,硕士生阶段的治学必须扎扎实实。硕士研究生要通过自学和研讨,像雪地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厚实,不断奠定专业知识基础和宽阔的知识面,具有广博而深厚的知识功底。宋老师告诉我们,硕士生读书要讲究科学方法,由近及远、由表及里,在加大专业阅读量的同时,要认真读几本难啃的经典著作,用以奠立和夯实扎实的专业基础。宋老师还强调,研究生读书要真诚,“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圣人,只唯真理”。要把“读”与“研”有机结合起来,围绕自己确立的研究问题去读书、去寻找资料。概言之,硕士生治学须实心实意,真正脚踏实地地深下苦功夫,以治学实在为前提。
第二,治学要严谨。如宋老师所言,“硕士生阶段是母鸡带着小鸡找知识的阶段”。何为“找知识”?我认为就是要在导师的指导和引导下,自己在知识河床的两岸,自由地采集知识的花朵,通过不断探寻前人足迹而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因此,硕士生阶段的治学,就是奠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踩着巨人的肩膀不断向上攀升。宋老师通过讲解研究生的资料积累方法、学术规范与学术论文写作与修改,真心实意地告诫我们:治学须严谨,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珠子那样维护论文的学术性、科学性、独创性和权威性!
第三,治学要自信。宋老师在授课时指出,“好文不厌百遍改”。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修改什么?怎么改?宋老师告诉我们要注重修改主题思想、改不合适的材料、修改病句、修改错句、修改结构不合理之处、修改不全面的论文摘要、修改不规范的关键词、修改页底注释及作者简介、修改标点符号、改正错别字、审核引经据典资料的权威性及合法性、修改不规范的注释、修改不适合的参考文献,等等。宋老师还告诉我们,任何领域的学术权威都是奋斗出来的。即使再聪明的人,他的学术成果也是靠时间和汗水换得来的。任何不自信者,万般皆言“难”。在治学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自信心,唯有如此才能徜徉于学术的汪洋大海之中。
三、先为人真,后治学诚
“为人”与“治学”属于同等位阶的并列关系,缺一不可,但二者亦有先后之顺序。《论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治学先要修德,治学先为人。在宋老师看来,要作好文,首先要做好人。有良知的学者任何时候都不能说违心话,要对自己的每一句话负责任。“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学者最忌“墙头草”。要做到任何时候都不能说违心话,只有人品好,才能文品好,正所谓“文如其人”。听完宋老师的授课,“先为人真,后治学诚”八个字,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内心深处。
责任编辑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