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研究的颠覆性世界性历史性突破
柴晓明论证其是著作,而非语录集,重分篇章还其原貌
于广胜
《道德经》问世以来,研究者众,自魏晋时期的王弼本《道德经》被视作“经典”,誉为“通用本”后,人们对《道德经》的研究,几乎均在八十一章框架内进行,无论著书还是立说。
而《<道德经>三味》著者柴晓明先生,通篇把握《道德经》全文,论证并明确提出:老子《道德经》的文本体例是著作,而非语录集;重分篇章还其原貌。
柴晓明先生本项成果所承载的是:中国文化经典老子《道德经》的研究,实现了颠覆性、世界性、历史性的突破!
《<道德经>三味》作者柴晓明先生在不改变81章本《道德经》字数、字序的情况下,依据文本内容、结构特点及章段,完整性和单一性原则重新分章,恢复了《道德经》“理性思辨”的思想体系。同时,符合文法、语法要求和写作规范。呈现出主题清晰、结构完整、逻辑严谨、内容翔实的哲学著作原貌,颠覆了中国没有“思辨哲学”的认知,有力的回击了中国没有“思辨哲学”的谬论!
《道德经》文本不仅是拥有“理性思辨”的思想体系,而且还拥有“后物理意义上”的“宇宙论和本体论”,且成书早于西方哲学奠基人苏格拉底的《对话录》100余年,这些的事实具有重大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足以证明中国是哲学的故乡,老子是哲学的鼻祖,《道德经》是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彻底颠覆了哲学诞生于欧洲的之说,成为改写世界文化史的大事件。
柴晓明先生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2016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
简说《道德经》
柴晓明先生介绍说:《道德经》原名《老子》,被誉为万经之王,诞生于公元前516年。公元215年开始被称为《道德经》,此后两个书名混用至今。清代以前《道德经》版本已有100多种,在2014年,他的著作《<道德经>三味》问世时,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道德经》典籍有1000多种。实则,国内外解老注老的著作达2000多种。
《道德经》自问世起,就引起各界的关注。韩非子所作《解老》《喻老》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评说老子著作的文字,开研老注老之先河。
在魏晋以前,《道德经》就有多种不同的版本。湖北郭店楚墓出土的战国竹简本《道德经》不分篇章。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道德经》分为德、道两篇,不分章。汉朝河上公作《老子章句》二卷,将《道德经》分为道、德两篇四卷八十一章。
《道德经》成书八百年后,魏晋时期的王弼作《老子注》二卷,将《道德经》分为道、德两篇八十一章。王弼本与竹简本《道德经》比较,王弼本多了两千余字,且两个版本字序完全不同,竹简本不分篇章。王弼本与帛书本比较,字数、字序基本相同,差别有二:一是,帛书本德篇在前;二是,帛书本不分章。王弼本与河上公本比较,两个版本的字数、字序和篇章次序基本相同。因此可知,王弼本的八十一章划分,只是在河上公本的基础上,略有加工而已,不是原创。
后世学者认为河上公的《老子章句》平易直白,比较平民化,而王弼的《老子注》则讲究义理、对应、文雅、学术,适合文化人的口味和思维习惯。因此,后世学界研老注老多选王弼的《老子注》作为参考。久而久之,以致后人误以为八十一章为王弼所分,更有甚者认为是《道德经》原文所有,视道德两篇八十一章本《道德经》为经典,誉之为通用本《道德经》。
柴晓明本《道德经》。
2014年,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首次出版了柴晓明先生的著作《<道德经>
三味》。
2019年.柴晓明本《道德经》修订版已在国家出版局正式登记注册。
柴晓明本《道德经》是柴晓明先生在各种不同版本比较研究基础上,根据语法、文法要求和写作规范,及章段完整性和单一性原作,通篇把握,精研全文,依据文本结构和逻辑,分为四部八篇。
四部:序言、总论、分论、跋。
总论两篇:方法论与世界观。分论六篇:使命、方略、修炼、治理、原则和宗旨。“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開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分别是对分论六篇的概述。
前三篇的章段是因果结构,符合完整性和单一性的要求,文中的“是以”就是所以,前面的内容是因,是自然哲学部分;后面的内容是果,是社会哲学部分。
后五篇的章段是总分总结构,也符合完整性和单一性的要求。例如第四篇“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后面的部分是总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后面的部分是分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后面的部分是结论。总分总结构中包含因果结构。
柴晓明本与王弼本《道德经》比较,两个版本的字数、字序基本相同,王弼本分为道、德两篇八十一章,柴晓明本分为四部八篇。
历史“经典”能动否?该不该动?
因为王弼八十一章本《道德经》被世人奉为“经典”。所以,有几位研究《道德经》的专家学者,针对柴晓明四部八篇本《道德经》,不约而同的向柴晓明发难:“《道德经》是不是经典?”“既然你承认《道德经》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是不是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动?”“如果说王弼本81章分章错了,是不是等于说经典错了?”
柴晓明先生冷静地反问了几个问题:“《道德经》是什么人在哪个时代写的?”“《道德经》原著分章吗?”“王弼本等划分篇章的《道德经》是什么人在哪个时代分的?”“标点符号引进中国有多长时间?标点符号是《道德经》原著的组成部分吗?”柴晓明先生用反问回答了对方的问题。
其实,不论是对于王弼本《道德经》等,还是面对其它更广博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着眼点绝不应该放在它是不是“经典”上,而应该聚焦在它是不是真的有错?错在了哪里?严重性如何?我们不是吹毛求疵,苛刻的要求经典不能有瑕疵甚至出现错误,关键是:我们要敢于正视其错误、纠正其错误,这才是应有的科学态度和起码的责任担当。
这正符合习主席“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的讲话精神。“弃”,弃什么?当然弃的是糟粕或者是错误。
因此,对于历史经典该不该动、能不能动?就有了清晰明确的答案了。
王弼本《道德经》等错误及危害。
王弼本《道德经》等的错误:
柴晓明先生认为:“王弼本《道德经》分为道、德两篇八十一章;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本《道德经》和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将《道德经》均不分章,符合先秦作品不分章的惯例。所以,《道德经》原文应该是不分章的。”
魏晋时期距《道德经》成书时间已经有800年,期间还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所以,柴晓明认为:“王弼本等《道德经》的章句,正确与否是需要画问号,需要重新认真审视的!”
柴晓明指出:王弼本《道德经》的分章断句存在明显错误。错误之一表现为:将一个完整的段落,分成若干个互不相干的独立单元,割裂了结构和逻辑的完整性。
比如,王弼本《道德经》第二章中有两个命题“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可是,在第二章中只能找到“圣人处无为之事”的内容,却找不到“行不言之教”所对应的内容。“行不言之教”的内容“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被分到了第三章。
柴晓明认为:分章错误导致第二章的结构不完整,第三章逻辑混乱,致使无法表达完整的观点和思想。此类错误在王弼本《道德经》中不是孤例。
魏晋以后,各种版本都参照王弼本《道德经》进行勘校,分章,所以其他各种《道德经》版本都存在与王弼本《道德经》相同的错误以至于,《道德经》的文本体例至柴晓明本《道德经》问世以前,仍被错误的认为是集思想闪光点金句的语录集,而非阐述完整思想体系的著作。其它分篇本《道德经》也是如此。
王弼本《道德经》等的危害:
任何一部著作或文章,尤其是古文,如果分章断句错误,就必然破坏其结构和逻辑的完整性,使其各自段落间成为没有必然关联、相对孤立的语录。因此,研读者断章取义就成了必然,误读误解、偏差增大也成了必然。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两千多年来,无数文哲大家,不论对《道德经》的篇章怎么分,近百余年标点符号怎么用及如何解读,始终把《道德经》这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错误的当成了语录集。
因此,这部古代哲学经典的能量未能得到充分的释放,致人类对其能量的吸收大打了折扣,完整的领悟并正确理解显然会大打折扣。这正是王弼本等《道德讲经》分章错误所造成的长期性、历史性的危害,其危害程度不可估量、不可小视。
这不是对王弼本《道德经》等求全责备或吹毛求疵,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前题,是应有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相关链接:
无独有偶,就上述问题,清华大学丁四新教授团队也不约而同的,得出一个几乎相同的结论。可谓异曲同工、英雄所见略同。既,清华大学丁四新教授团队,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006),“出土简帛四古本老子《道德经》综合研究”阶段性成果表明:《道德经》的81章分章不是原作所固有,是其成书七八百年后的汉朝人,依“天道观的数理”为据所为,存在“分章不尽合理”的错误,并指出“如果我们不作反省,坚持使用81章的现有划分段落……误读、误会和误引就不可避免了。”(《老子思想研究的文本依据:观念及其原则 》中哲网2022-07-07 10:00 发表于江西。作者:丁四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第6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006)。
文本体例的区别何在?
柴晓明先生解释说:
文本:
文本是指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书面表现形式。文本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者一篇文章。
文本体例:
文本体例是指文章的组织形式,分为: 1、著作——是符合语法、文法要求和写作规范,具有主题清晰、结构完整、逻辑严谨、内容详实的原创作品。 2、语录——是记录思想闪光点的金句、警句集合。如《论语》、《毛主席语录》等等。
柴晓明指出:著作和语录是两种不同的文本体例,必须界定清楚,不可混为一谈。
何以认定《道德经》不是语录集而是著作?
柴晓明认为:之所以说《道德经》是著作,是因为其结构特点非常明显,基本上都是因果关系,上半部分是原因和出处,下半部分是结果和结论,中间以“是以”连接。“是以”就是所以。
比如: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上述文字,第一小段是因为,第二、三小段是所以(是以),是典型的因果结构。
柴晓明认为:《道德经》分为四部八篇;每个部、篇由诸多结构和逻辑完整的段落构成;各个部、篇彼此之间有机衔接、互相呼应,环环相扣,是一部主题清晰、结构完整、逻辑严谨、内容详实,具有完整思想体系的著作,其完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道理很简单:一部完整的著作,如果分章错误,会使其结构和逻辑不再完整,成为语录集是可能的。反之,一本语录集不论怎么划分,都不可能分成一部完整的著作,除非它原本就是一部完整系统的著作。
《道德经》重新分篇意义何在?
有人说:《道德经》分多少篇都无所谓,既可以分为两篇八十一章,也可以分为四部八篇,还可以分成......。不过是角度不同、认识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没有高低对错之分。
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对于老子《道德经》,后人无论怎么划分其篇章,都应该以不损害原作的结构和逻辑为前提。否则,因谬之毫毛而差之千里也在所难免。这极易导致偏离原著的主旨、观点、思想,甚至是南辕北辙……
鉴于其上阐述的,王弼本《道德经》等所造成的错误及危害,柴晓明先生给《道德经》重新分篇更显得尤为必要、意义非凡:
1、还原了《道德经》是主题清晰、结构完整、逻辑严谨、内容翔实的完整哲学著作之原貌,颠覆了两千多年来《道德经》是语录集的错误认知。
2、柴晓明本《道德经》,呈现的是一部人们从未想过但客观存在的,系统而完整的哲学著作。
3、引领人们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从研究经典语录转向研究经典著作,同时,也是在引导人们从断章中取义转向从完整著作中取义。这将形成《道德经》研究的全新局面,以利于人们在《道德经》中获取原本具有的更大的能量。
同时,柴晓明先生研究成果所承载的是:中国文化经典老子《道德经》的研究,实现了颠覆性、世界性、历史性的突破!
《道德经》研究的颠覆性、世界性、历史性突破!
古往今来两千多年,不论中外专家学者对《道德经》原本(已失传)、竹简本、帛书本如何解读?也不论汉朝的河上公、魏晋的王弼、清朝的魏源对《道德经》篇章如何划分?还不论先秦至当代,中国及海外,专家学者及大众,在研究、在学习、在解读,甚至是标点符号怎么用,始终没有改变《道德经》文本体例是语录集的错误认知。
柴晓明先生于2014年完成专著《<道德经>三味》,提出并论证了《道德经》的文本体例是一部主题清晰、结构完整、逻辑严谨、内容详实的哲学著作,而非语录集,颠覆了世人两千多年的错误认知。从根本上改变了《道德经》文本体例,还原了原著的原貌。这在古今中外尚属首次。同时,把《道德经》作为完整哲学著作进行通篇解读,柴晓明先生走在了最前面。这无疑是老子《道德经》研究史上,前所未有的颠覆性、世界性、历史性突破。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属于中华民族、属于全人类的,因此,可以说柴晓明先生是在为中华民族、为全人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走上了高端、走向了国际。
柴晓明先生的著作《<道德经>三味》得到了权威权威出版机构和媒体和的高度重视,他的演讲走上了高端、走向了国际。
出版发行:
2014年9月,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首次出版了柴晓明先生的著作《<道德经>
三味》。此后,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正式吸收柴晓明先生为签约作家。
2019年,四部八篇本《道德经》在国家版权局注册成功,被命名为柴晓明本《道德经》。
2019年10月,中央党校出版集团·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投资再版的柴晓明先生的著作《<道德经>三味》,首次公布了柴晓明本《道德经》,并作为“重点推荐图书”,在《2020北京图书订货会》上隆重推出、精彩亮相。
《<道德经>三味》出版后,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台湾大学图书馆和台湾图书馆等图书馆收藏。
媒体关注:
2015年3月至5月,《人民日报》和《中国改革报》分别发表了书评“《道德经》不是语录集”和“深入地研究,全新地解读——评《<道德经>三味》”。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长城网等均转载刊发。
2015年12月及次年4月,中央广播电台先后录制并各四期播放长达200分钟个专题讲座:“《道德经》不是语录集”、“读懂《道德经》”。
2017年11月,新华网等门户网站全文刊发了《海口日报》文史部主任彭桐撰写的长篇报道“让传统典籍中的大智慧传下去--访《<道德经>三味》作者柴晓明”,《海口日报》已整版刊发。
2018年6月,海口电视台《海口大讲堂》栏目,连续播放《柴晓明解读<道德经>》上中下三集;
2019年9月,海南省电视台播放访谈节目“柴晓明:质疑圣人经典 将东方智慧带到联合国……”
2020 年 7 月 ,北美最大华文报纸《世界日报》全文转发“让传统典籍中的大智 慧传下去--访《<道德经>三味》作者柴晓明”。
2023年11月,海口电视台《海口大讲堂》栏目,连续播放《<道德经>新分章视域下的文化价值》上中下三集。
高端演讲:
随着柴晓明先生的著作《<道德经>三味》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他的身影不断出现在高校的讲台及国内国际论坛上:
2014年9月,在第四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做了“《道德经》是一部完整著作”的发言。论文“《道德经》是一部完整的著作”被收入论文集。
2016年8月24日,柴晓明先生应邀出席了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召的,为期三天的“2016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关于“《道德经》是中国‘德文化’和西方‘契约文化’的桥梁”的观点,引起与会者关注。
2017年7月22日,他还应邀走进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领导干部国学论坛”,论文“《道德经》与卓越治理”被收入该论坛论文集。
2020年11月 ,应邀参加第三届《道德经》文化与应用博士论坛,做“重新阅读 《道德经》”发言。“重新阅读 《道德经》”被收入论坛论文集。其观点被广泛接受并引用。
2023年12月,被国家治理课题组聘为顾问,并在开题大会作《<道德经>新分章视域下的文化价值》主题发言。
现任职务: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签约作家;
国家版权局注册的柴晓明本《道德经》版权人;
国家治理课题组顾问
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国学台顾问;
中华老子协会副会长;
中国长城学会理事;
《中华老学》编委;
中原智库道德经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
结束语。
柴晓明先生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精神和无愧于自己的原则,交出了一份自己对老子《道德经》研究的答卷。
当然,柴晓明先生的研究成果绝不局限于如何分章分篇与认定《道德经》是著作还是语录集上,在《道德经》通篇解读中,更有其独到的建树。
他明确的表示:“无论是哪个年代研究者将《道德经》分为多少章,都是后人的学习心得,是后人对《道德经》章句的处理结果,正确与否,皆有可能!”。
是啊,一切学术研究,既有角度的不同,也有高度的不同;既有仁智之别,也一定有曲直黑白......
本文作者于广胜简介
超狙思维创始人;
(俄罗斯)大欧亚共同体主席;
(俄罗斯)东北联邦大学哲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神州酒典》项目课题筹委会运管委主任、总创意、策划;
世界老子同道会副会长;
中国老子同道会执行会长;
中国兰图智业研究院(智库)副秘书长;
(俄罗斯)东北联邦大学数学院客座教授。
责任编辑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