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社

文章标题:​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多样性观测网络:连接人与自然

添加时间:2021-05-18 10:57:58

生物多样性保护|鸟类多样性观测网络:连接人与自然

 WEM世界生态杂志

微信图片_20210518105029.gif

鸟类多样性观测网络:连接人与自然


生物多样性观测是在一定区域内对生物多样性的定期测量,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掌握生物多样性动态变化趋势、识别致危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环境部牵头组织下,2011年启动生物多样性试点观测,并在随后几年不断强化和完善。由于分布范围广和对环境的敏感性,鸟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示类群。全国鸟类多样性观测网络是中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China BON)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繁殖期鸟类观测和越冬水鸟观测。

 

越冬水鸟和繁殖期鸟类观测


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物多样性观测团队,组织全国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保护机构和民间团体,开展了鸟类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工作,相继编制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观测工作方案》和《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截至2020年,鸟类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已累计建立380个观测样区,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和城市等多种代表性生态系统,涵盖100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开展鸟类观测过程中,南京所整合资源,吸纳专业技术人员和志愿者参与,与100多家单位建立合作,观测到鸟类24目98科1146种,占中国鸟类总种数(1371)的83. 59%,其中包含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66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29种。

 

微信图片_20210518105604.png

西藏藏南河谷湿地中越冬的黑颈鹤


中国鸟类多样性观测网络及时获取典型生态系统和重要区域的鸟类种类组成与分布、种群数量及其生境变化等方面的第一手数据,用于分析全国各地鸟类多样性变化,有针对性地评估开发建设活动对鸟类多样性造成的影响,为保护成效评估提供依据。


中国鸟类多样性观测网络建立以来,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一是更新了区域鸟类资源本底。如对江苏南京紫金山、安徽鹞落坪、四川贡嘎山、西藏北部典型湖盆区、新疆巴音布鲁克等区域鸟类多样性开展观测,丰富了当地鸟类资源数据,为加强保护与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二是发现物种新纪录。通过观测,在山西、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湖南、海南、西藏、甘肃、宁夏等地不断记录新的鸟类分布,出版了部分鸟类图鉴、图谱等,既掌握了各地鸟类资源的动态,也充实和更新了各地的鸟类物种资料以及分布范围。三是开展了鸟类行为学研究。例如,研究了白鹇的活动节律、时间分配及集群行为,探讨并验证了黑颈鹤在繁殖和越冬期间警戒行为的随机性,对鸟类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四是研究鸟类群落结构。利用观测网络的积累数据,研究了四川唐家河、湖南常德河洑、河北白洋淀、山东烟台夹河流域等鸟类群落结构,为区域鸟类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参考。五是研究鸟类分布模式。如对高黎贡山鸟类物种丰富度的升降模式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加深了对生物多样性模式的认识,为保护生物学家提供了新的见解。六是发现了珍稀濒危鸟类。如在湖北武汉发现了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繁殖种群,在山东滨州发现了极危物种勺嘴鹬等,为分析珍稀濒危鸟类的种群分布、评估种群状况以及栖息地保护管理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微信图片_20210518105620.png

越冬的黑颈鹤